思想咨商的示例与理路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习胜,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王习胜(1965-),男,安徽舒城人,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悖论、辩证法、意识形态和思想咨商。

原文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由“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有尊重人、关心人的道义情怀,还需要有恰当的关怀方法和技术。以“思想症结”为工作对象的思想咨商活动,其方法和技术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咨商是将蕴涵思想困惑和精神痛苦的浑然认识“问题化”,以形式理性的分析方式澄清自动思维导致的认知症结,以辩证理性的整全方式纠正偏狭认知,转换认知视点,拓展思想视域,并借助人生哲理等思想资源,以理导欲,解情明理,开境阔界,从而疏通思想症结,消解案主的精神痛苦。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4)02-0022-05

       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有恰当的方法甚至是技术的支撑,否则,这种良好的理念就会止于口号、悬于愿景而得不到切实践行。方法和技术是解决“怎么办”、“如何做”的途径问题。以“思想症结”为对象、以“解惑、去苦”为旨向的“思想咨商”活动,既有明确的工作目的指向,也有可操作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在“思想观念”的维度、在方法和技术的层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诉求。“思想咨商”的做法或理路值得学界关注和探究。

       一、践行“以人为本”理念需要有方法和技术的支撑

       广义上讲,任何社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任何社会都需要对“自然”的个体的人进行“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人”,成为统治阶级倡导的生存意义以及它所支持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对“自然”个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张的政治合法性及其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导和培育的过程。狭义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基础上创立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勿庸讳言,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承担对“自然”的个体的人进行“社会化”的任务,要对“自然”的个体的人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当然,对“自然”的个体的人进行“社会化”教育是有性质之别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他们的政治合法性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和教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前提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合法性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和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为我们进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提供了前提性的保障。

       应该承认,不论何种类型的“社会化”,都必然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普遍性出发,而不是从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具体性出发,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以“社会本位”为基本理念,从社会的物质生产需要、政治斗争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等出发,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同和服从。的确,社会与个人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社会整体发展得越好,越是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发展境况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外在条件。但是,如果过于强调个体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服从和奉献,轻视甚至忽视个体的特殊情感及其正当的利益主张,这种只关注人的共性而忽视人的个性的“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与个体自身的特殊需要过于“隔膜”而不能深入作为“自然性存在”的个人的心灵,最终将演变为一种“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无人”不是指“无”抽象的、整体的、类的“人”,而是“无”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会陷入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困境。

       现在的问题是:任何社会,进而我们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甚至是斗争情况异常复杂的,社会的良序运行又必需要有强有力的“意义系统”维系,因而,承担对“自然”的个体的人进行“社会化”教育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又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完成其应然的历史使命。解决这种悖论的办法只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进行“哥白尼式革命”:不是直接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而是从受教育者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尊重、关心和帮助个体的“自然人”,促成其健康顺利地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人”。这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由“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层面的以人为本,突出和强调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而不是一种实践模式……不是可以加以模式化、程序化应用的实践做法和操作程序。”[1]27-33这种认识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因为理念往往代表着某种价值取向,而且在更为深入的层面,还会蕴涵或预示某些方法论原则。但是,这种认识却又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任何理念的实现都离不开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做法和操作程序”,没有“实践做法和操作程序”,不论多么好的理念都只能止于口号、悬于愿景,不可能取得实效,获得实现。当然,我们并不赞成将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任何“实践做法和操作程序”都作“模式化、程序化”的机械处理。在自然科学领域,“模式化、程序化”的工作方式有利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效率。但是,“思想观念”领域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它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2]76精神生活领域的问题极其复杂,远不是“模式化、程序化”的工作方式所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针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对象的不同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甚至是技术去引导和化解。方法和技术是“过河”所必需的“桥”或“船”,“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139同样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诉求,离不开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实践做法和操作程序”,进而也就离不开有针对性的方法甚至是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有多种维度和层面,比如,在生活上照顾,在感情上慰藉,在心理上疏导,在观念上引导,在发展上帮助,等等,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之“教育”层面而言,很难面面俱到,思想政治教育之“教育”的重心是在“思想观念”层面进行引导,这种引导是从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观念问题”出发,帮助其分析问题的症结,引导其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从而达到理清认识、疏通症结、畅快心情的诉求。这种特别关注和致力于分析和解决受教育者思想困惑或症结的工作,就是我们所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视域中的“思想咨商”问题,是一种独特的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方法和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