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对象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柏生,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高学敏,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 邱柏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以及政治心理、政治文化;高学敏,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11级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复旦教育论坛

内容提要:

在普遍重视问题意识的学术氛围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要突出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认知、揭示、警觉和反思本学科建设中的外部制约性问题、内部性问题和内外交集性问题等三类问题之上,各类问题分别又有多样化表现。本文主要选择学科建设中内部性问题和内外交集性问题中的有关问题展开简略分析,同时也说明在本学科建设中凸现问题意识与发展专业学术精神两者是统一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2-0017-06

       从认识论意义来说明“问题意识”的内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认为,新世纪以来,随着学界同仁越来越提倡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它已成为学界流行的一个热词,但不同学科的学者所认知的“问题”和“问题意识”又有不同的内涵。于是,对于问题意识的涵义究竟是什么,也随之萦绕学者们的心头。不少学者还专门撰文阐述自己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不久,中共中央领导人也提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更使“问题意识”进入到政治生活领域,至少“问题意识”在字面上得到大大的宣示。然而,“问题意识”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术研究、社会管理、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等,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是一个无法一言而弊之的问题。

       一、问题意识的一般含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

       1.什么是“问题意识”?

       要讨论问题意识的内涵,前提是必须明确什么是问题。一般而言,问题常常是人们已认知或意识到了的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矛盾。于是,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对这些矛盾的揭示、警觉、反思和忧患的一种自觉意识与态度状况,也是试图解决这些矛盾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一般看来,相较于以往人们喜欢报喜不报忧、即便存在问题也采取“鸵鸟政策”、分析现状总是“七分成绩、三分不足”的习惯套路等文化积习,今天强调问题意识无疑凸显出忧患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其实,问题意识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提倡的“问题意识”,主要指学术研究必须具有揭示真实问题、勇于探究真实问题存在的根源、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之方案的一种进取态度和精神气质。问题意识是人们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棘手矛盾的一种敏感性与感知力,它内生于人们的价值观,外启于事物客观进程中的无序混乱所导致人们的某种内心紧张。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内生于价值观,是指人们既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标准成为人们形成问题意识的内在支撑,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及其评价标准不同,导致人们的问题意识也不同,甚至在同一情境中,有人可以发现问题,有人可以发现问题却罔顾事实,也有人则始终都无法发现问题等。在人们价值观的作用下,加上事物变化发展进程中确实发生原先秩序出现异常甚至紊乱,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紧张,这就容易引发人们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通常由质疑精神、批判性、想象力、心理紧张等成分所构成。其中质疑精神是产生问题意识的起始动力,那种科学、理性的“怀疑”精神往往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一旦问题被恰当地提出,就需要由批判精神将一定的问题进行解剖分析,这种批判精神既包含着肯定的因素,也包含着否定的因素;而面对着加以否定的因素需要新的东西取而代之时,想象力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创造力的重要内核。以上因素又都在人们心理紧张的内外张力下综合发生作用,而不是独立发生作用。

       问题意识也存在着属性、大小等不同分类的区别。很显然,学术问题跟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就不可相提并论,小问题和大问题也不可简单混杂。一般说来,问题意识应该主要指关心那些处于时代发展前沿或学术前沿的问题。仿佛当年托克维尔曾经苦恼并思虑再三的那样,他很想写“一部大作”,但在主题选择上很困惑,因为“成功机会的一半以上就在选题,不仅因为需要找一个公众感兴趣的主题,尤其因为需要发现一个能使我自己也为之振奋并为之献身的主题”。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考后,他终于选择了解读法国大革命,并且不像已有历史学家专门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史实,而是试图“将历史本身与历史哲学相结合”,“要使人们明白那些大事,要使人们看到由此产生的种种原因”,结果写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托克维尔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就是对时代主题的关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我只能考虑当代主题。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只有法国大革命这出长剧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时代。”[2]

       其实,问题意识中的“问题”还有真问题、假问题和伪问题之分。真问题是指那些表象与内在本质相一致的客观事实;假问题是表象与其本质不相一致的表征;而伪问题是包含着问题提出者试图主观掩饰事实真相或故意南辕北辙转移公众视线而引出的话题,它是主观恶意的产物。回头来看,我们曾经热衷研究的有些问题就属于假问题。如所谓“跨世纪”名号下的一些问题之研究,由于“跨世纪”本身是个可以证伪的命题,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士,只要他不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了结自己的生命,任何人都能自动跨进21世纪。由于前缀语出了毛病,其后的相关研究就丧失了合理的基础。再如若干年前高教界经常议论的“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命题,其实也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就国际上几个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大学之比较来看,中国的若干所大学根本用不着例外建设就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一流的大学了,这种提法主要是出于宣传的需要而不具有研究价值。至于伪命题或伪问题的经验事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这里就不复累赘了。

       2.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

       应该看到,将学科建设本身作为主体而发生的问题意识与学人个体作为主体而存在的问题意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是指本学科的众多学人站在学科建设的整体立场上揭示、审视、反思和探究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学科建设中的内部关系处置、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等一系列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之意识。尽管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是由众多学人的个体思维和集体智慧所凝聚起来的,它却要求每个参与其中的学人都必须超越个体思维的边界而开展整体性和大局观思考,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比较宏观与中观层面的问题之上。而学人个体的问题意识,主要反映了学人个体对一定学术问题的揭示、反省、忧患与警觉,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与特征。这种问题意识主要发生在个人思维领域而尚未进入社会公共意识范畴,并且大量表现在比较微观或者充其量是中观的问题之上。基于这一特点,个体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和狭隘性,需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意见交锋、沟通和磨砺得以完善(当然群体意识实际上也存在局限性问题,这里不作展开讨论)。更主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困境进行感知和态度应对,它并不针对其他领域的问题进行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