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的危机理论

——重读《资本积累论》

作 者:
何萍 

作者简介:
何萍,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一书从资本积累出发,探究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和内在机制,对资本主义危机作了病源学的诊断。首先,该书区分了资本积累和危机,强调危机是积累的特殊的外部现象,只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形态中的一个要素。由于这一区分,该书就从对危机现象层面的分析进到了对作为危机本质层面的资本积累的研究,发现资本需求的短缺是危机的根源;进而,该书考察了非资本主义的阶层和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对于资本积累实现的意义,说明资本积累是以牺牲非资本主义的国家为前提的,因此,非资本主义的国家是资本积累的牺牲者,也是危机的真正受害者;最后,该书分析了资本积累的极限,证明当世界上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全部资本化后,资本积累也就走到了终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完结了,在这个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因为这场革命的实质是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根除资本积累,彻底地消除危机。《资本积累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世界金融危机的实质,寻找欠发达国家摆脱危机的道路是极其有益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资本积累论》是罗莎·卢森堡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8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14)02-0023-11

       2013年,是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发表100周年纪念日。在这100年间,《资本积累论》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1913年是这部著作的出版年。就在这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日报——《前进报》发表了十分严厉的批评文章,并对那些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进行了打压。这是罗莎·卢森堡始料不及的。对此,她非常沮丧,不得不感叹这部著作是“小书命薄”①。为了回击这些批评,也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资本积累论》的思想,罗莎·卢森堡于1915年写了《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以更加简洁、清晰的笔调阐发了她的资本积累理论,但这一努力并没能挽回《资本积累论》的厄运,反而招致了更多、更严厉的批评,甚至连这部著作的研究者都要受到种种攻击和人身迫害。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在新一轮的全球化运动中领悟到了这部著作的价值,开始从肯定的角度发掘这部著作的思想内容,评价这部著作的当代意义。②诚如保尔·泽瑞姆卡教授所说的:“《资本积累论》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作了最重大的发展,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是无可争议了。这是一本由工人阶级革命领导人写的书。从批判地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第2卷的手稿开始,以叙述军国主义结束,卢森堡提供了说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动力和资本主义结构危机的理论根据。这本书虽然受到了她同时代的思想家列宁和布哈林的强烈批评,但它已经通过了历史的检验,不需要我们再承担任何风险了。”③

       《资本积累论》能够得到普遍肯定的评价,除了有世界历史变化的这一社会基础外,还得益于研究范式的更新。在21世纪以前,研究者们采用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把《资本积累论》当作一部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来阅读;从21世纪开始,研究者们吸取了当代货币理论的思想资源,从货币、金融化的视角来阐发《资本积累论》有关市场、需求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货币学的研究范式。由于研究范式的这一转换,《资本积累论》中有关货币和金融的思想凸显出来了,成为当代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主题。④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将于2014年3月7—9日在柏林主办的“纪念《资本积累论》发表100周年——对帝国主义的一种经济学说明”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就是《资本积累论》中的货币、需求和金融思想及其对于解答当代全球金融危机问题、生态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诸多问题的意义。

       然而,即便是从货币、金融化的角度重读《资本积累论》,也还有一个研究向度选择的问题,即是选择积极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内在动力的研究向度,还是选择消极的、资本主义全球危机的研究向度。在这两个研究向度中,本文选择后一个研究向度。由于这一研究向度与以往的《资本积累论》研究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有可能导致人们对本文选题的质疑,所以,在论述正题之前,有必要对本文立题依据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本文立题的根据

       罗莎·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的开篇明确地提出,该书的目的是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⑤。紧接着,罗莎·卢森堡分析了“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内涵和特点。她强调:“再生产”是“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更新”⑥,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特点,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每一种社会形态中,而“社会总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有的形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由此决定,“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更新。在这里,问题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更新与危机有什么关系呢?“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何以成了危机理论的研究对象呢?它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危机理论呢?这些问题涉及如何理解和建立危机理论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罗莎·卢森堡分别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在理论上,罗莎·卢森堡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特点来说明。

       罗莎·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而且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两种生产中,前者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载体,后者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包含两个相互衔接的部分:一个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里包含了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实际的生产过程;一个部分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这是把生产出来的作为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也就是资本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资本积累。在这两个部分中,资本积累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否继续,从而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能否生存。当资本积累进行顺利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能够转化为货币,资本家就可以用这些货币来进行再生产或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扩大再生产,从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反之,当资本积累无法进行的时候,剩余价值就不能够转化为货币,这就意味着先前的剩余价值生产失败了,资本家不能得到他用于维持生产的货币,更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如果不能从其他的地方找到新的货币,他的生产过程就会中断,这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由此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点不是在剩余价值生产这个环节上,而是在资本积累这个环节上,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由于这一联系,资本积累的问题,或者说,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就成了危机理论的研究对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