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4)03-0051-07 2012—2013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仍然呈现繁荣景象,论著成果丰硕,一些领域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与拓展,特别是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重要问题相关的研究课题受到关注,出现一些新趋向与热点,现撮要分述如下: 一、理论方法讨论热点 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碎片化”现象多有呈现,特别是社会史领域更形突出,对此社会史学界也时有反思。2012年下半年,《近代史研究》(第4、5期)邀请了十几位学者针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发表笔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关注。由于有数位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笔谈,社会史领域“碎片化”问题成为一个讨论重心。一些学者认为,“碎片化”现象从重视微观研究层面而言,对学术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另一些学者则更强调“碎片化”现象有严重缺陷及负面性。有学者分析了微观研究、“碎片化”与社会史及社会文化史等新兴史学的伴生关系,指出微观研究有益于研究的深入,但要避免“碎片化”。一些学者提出矫正“碎片化”的种种路径:有的主张力求理论概括与强化问题意识,多作中观研究强化联系观点,多作综合性研究,“微观实证”与“宏观联系”相结合;有的认为,应尝试摒弃“区域”与“整体”二元对立的刻板模式,转从“政治合法性”与“政治治理能力”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轨迹及特征;有的提出,应回归“总体史”,需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二是重视“长时段”,三是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多学科交叉。这次对“碎片化”问题的集中讨论,使得对这一问题的长短及如何克服等认知更加清晰与深入。 对社会文化史理论的反思是2013年度又一热点。2013年8月24—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与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在湖北襄阳联合举办了“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社会文化史的学科定位”、“生活质量: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概念”、“中国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社会史与新文化史关系”等论题回顾了社会文化史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历程,反省了研究实践的探索轨迹,展望了未来社会文化史研究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些领域:如“民间社会”、“社会治理”、“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价值系统”等。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对社会文化史二十多年来兴起发展的一次集中回顾与总结,推动社会文化史理论方法的思考更加深入。 二、城市与乡村研究 城市史近年一直是个热门领域,2013年度伴随中国加强城镇化改革,城市史研究也出现一个小高潮。2012年底,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成立,为中国史学会下设学术团体。2013年6月20—24日,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与西南大学等联合举办了“城市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史研究会首届年会,来自海内外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交通与城市”、“城市管理”、“城市形态”、“近代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空间”、“城市社会生活”、“城市建设与发展动力”、“城市空间与水系”、“城市人口与人口治理”、“城市政治”、“城市与区域”、“单体城市与城市比较”、“城市与城市的变迁”、“城乡经济”等专题进行了研讨。此次会议堪称一次全国性城市史学术盛会。 本年度发表的城市史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在某些具体的专题研究上不断向精深化、细致化发展,且有新领域的拓展及方法创新。其中,上海城市史仍然呈现“一枝独秀”的突出地位,论著数量最多,涉及问题十分广泛。其次,如天津、武汉、南京等城市史也有成果推出,比较突出的是出现清代西藏城市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近代城市史研究向边疆拓展的新动向。 “城市空间”问题,是近年来一直受到较多关注的领域。公共生活空间是最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上海的公共生活空间研究最为集中。熊月之指出,公园与公用私园,是上海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民国时期租界公园增多,华人公用私园衰落,是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增大、地价上涨的结果,也显示了上海公共休闲空间的复杂性[1]。对作为构成一座城市组成细胞的街区剖析,有助于拓展、深化城市史研究的领域。马学强研究了上海马斯南路街区的权力、空间与内部构造,考察了它的“造路史”、“造街史”,并围绕街区构造的核心——“权力”问题而展开,寻找各种“权力人”,包括原来的所有者、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居住者等,同时结合马斯南路街区的形态结构来考察,从中揭示其内在的功能特点[2]。何一民等发表了数篇文章研究清代西藏城市体系变迁,其中也涉及城市空间特征①。 由报刊、文艺、舆论等形成的文化空间虽属虚拟形态,但对市民的文化情趣、知识观念、社会思潮等有重要影响。崔波《清末民初媒介空间演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认为,清末民初媒介空间结构是当时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对旧有的媒介生产秩序和关系的改变,而导致这一改变的是知识分子的空间实践。陈昌文《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出版业(1843—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探讨了上海开埠前在出版史坐标系中的位置,都市的集聚效应,教会出版、官办出版、民办出版三大出版系统的形成,出版现代性的增强与民族出版业的崛起,出版业与都市社会,出版业与都市文化的互动与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