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研究日本的先驱者沈筠事迹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石晓军,日本姬路独协大学,兵库 姬路 6708524 石晓军,男,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日交流史研究。

原文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本论文通过发掘传世文献以及新发现的史料,尝试考察并复原了长期湮没无闻的清末浙江平湖乍浦出身的文人沈筠(沈浪仙1802—1862)的事迹。指出:无论从沈筠所编著的有关日本著作的数量以及涉猎的范围来看,还是从他研究日本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沈筠都当之无愧堪称清末中国研究日本的先驱者之一。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14)02-0023-10

       一、引言

       十九世纪中叶曾经在日本知识界广为人知的清末浙江平湖乍浦出身的文人沈筠(沈浪仙,1802—1862),在当代日本和中国,甚至在其家乡浙江的知名度却都并不太高。究其原因,恐怕主要与沈筠的著述大部分失传,因而被人们遗忘有关。而实际上,正如拙稿后文所述,沈筠乃是清末最早系统研究日本尤其是日本汉诗的一位中国文人。沈筠有关日本的研究以及对日本汉诗的调查、收集、整理与编纂工作主要都集中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较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文人俞樾编选《东瀛诗选》(光绪九年,1883)要早二十多年,堪称清末中国研究日本的先驱者之一,是中日交流史上一位不应该忘却的人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关西大学大庭脩教授在研究江户时代中国典籍东传日本问题时,首次注意到了沈筠的存在,并以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月刊行的沈筠编《乍浦集咏》当年之内便被唐船运至长崎为例,探讨了中国典籍输入日本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①。其后九十年代初大庭先生访问浙江时,又将日本收藏的《乍浦集咏》十六卷共计四册的复印本捐赠给了浙江省平湖市②,沈筠也因此引起了人们一定的注意。但长期以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的学术界,由于史料欠缺,有关沈筠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其有关日本研究的情况并不为人们所知,也没有出现相关研究。直到近年,随着明治大学德田武教授、九州国际大学附属高等学校的龟田一邦氏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沈筠与高松以及长崎的日本汉诗人的交流研究的展开③,有关沈筠的研究才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起色,但关于其全貌仍然有一些方面不清楚,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2012年秋天,笔者在考察幕末日本播磨地区汉学者与中国文人的交游关系时,在江户时代林田藩校敬业馆讲堂偶然发现了一件有关沈筠的新史料④。以此为契机,笔者综合现存其他史料以及相关先行研究,尝试着对沈筠其人其事,尤其是沈氏的日本研究进行考察梳理,拙稿即为其初步的成果之一,敬请各位贤达批评指正。

       二、沈筠其人其事

       有关沈筠生平最完整的记载见于光绪十二年(1886)刊行的《平湖县志》(清彭润章修,叶廉锷篡。以下简称《光绪平湖县志》⑤,该书卷十七〈人物·列传〉三〈文苑〉〈沈筠〉条云:

       沈筠,字实甫,号浪仙。食贫励节,少嗜学,以母教。遂研索古籍,自六经三传、庄屈马班而下,莫不渔猎菁英,以发抒其文藻。晚岁敦重名教,凡忠义节烈之事及耆旧诗文殚心采辑,今赖以存者皆筠表扬之力也。著有《乳水流芳录》一卷、《瑶池冰雪编》一卷、《壬寅乍浦殉难录》一卷、《龙湫嗣音集》十二卷、《守经堂诗集》十六卷,俱刊行于世。《蜻蛉州外史》十二卷、《日本纪略》一卷、《海上文徵》八卷、《沧海珠编》二十四卷、《守经堂困学录》八卷未梓。[1]59(引文的断句标点以及重点线均系引用者所加,以下同此,不再另作说明。——石注)

       同书(《光绪平湖县志》)卷二十三〈经籍〉条里列举了沈筠的著述之后[1]69,还提到了沈筠母亲的著述,其中也谈到了沈筠父母的情况,曰:

       《先得月楼遗诗》,朱兰。木鸡老人序。刊本。沈晋儒室,筠母。乍浦通志作《绣余漫咏》。[1]72

       由此可知沈筠的父亲叫沈晋儒,母亲叫朱兰。母亲朱兰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有诗集《先得月楼遗诗》(又名《绣余漫咏》)行世。

       此外,沈筠《守经堂诗集》⑥卷首收录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时任乍浦海防同知的龙光甸(1792—1849)的序文云:

       实甫生六月而孤,十四岁复失恃,赖大母抚育成人,食贫居贱,笔耕以自给,卒能发愤读书,争雄一代,所著守经堂诗几百万言[2]龙光甸序。

       同书收录的晚清著名书法家杨岘(1819—1896)的序里还谈到了沈筠的形貌特点等情况,曰:

       浪仙骨立瘦削,与人言呐呐然不能出于口,而独工诗,日必数篇[2]杨岘序。

       根据上述几条史料,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沈筠的肖像:沈筠字叫实甫,号曰浪仙,出身于浙江省平湖县乍浦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庭。其父亲沈晋儒早逝,沈筠在同为诗人的母亲朱兰的培养教育下,刻苦钻研,博览群书。瘦削文弱的沈筠虽然拙于口头表达,却十分擅长作诗著文,拥有数百万字的著述。

       然而除此之外,上述《光绪平湖县志》等史籍里并没有谈到更多有关沈筠的其他情况,甚至关于其生卒年也都没有涉及。根据现存《守经堂诗集》十卷本里收录的沈筠诗作,我们可以推断其当生于嘉庆七年(1802)⑦,但沈筠究竟何时去世,史籍里却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守经堂诗集》卷末收录的沈筠之子沈炜的跋文里只是说:

       岁辛酉乍浦遭赭寇之祸,避地漾村,以未刻藁寄张君梦龙,懼不存也。后相值于沔溪,因持还。是年冬,寇至南汇,掠沔溪,而全稿沦为燹劫。是以抱憾而殁。痛哉[2]沈炜跋文!

       这条资料里提到的“岁辛酉乍浦遭赭寇之祸”即指“辛酉”即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进攻乍浦之事,“赭寇”乃当时清廷以及文人之间对于太平军的蔑称。是年三月太平天国陈炳文部进攻并占领了乍浦。沈筠先是避难于地漾村,后来又到南汇县的“沔溪”即横沔镇避难,而当年冬天太平军又打到了南汇,沈筠的书稿全部毁于战火。沈筠也因而“抱憾而殁”。但这条记载并没有明确交代沈筠去世的具体时间。

       所幸在日本方面的文献中,有一条资料提到了沈筠去世的具体情况。后文还将提到,日本江户时代末期高松的汉诗人山田梅村曾将自己的诗集《吾爱吾庐诗》送呈沈筠题辞点评,沈筠于“戊申夏午”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对山田梅村的《吾爱吾庐诗》第一稿(卷一、卷二)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并且为其题辞题诗⑧。其后,山田梅村的《吾爱吾庐诗》第二稿(卷三、卷四)、第三稿(卷五、卷六)刊行时,山田梅村也都请中国文人题辞或点评。在其第二稿的题辞中收有平湖出身的文人王峻明(字克三)的题辞。王克三在题辞的最后写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