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年志愿服务三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内蒙古茫茫的大沙漠中,迎着瑟瑟的秋风,有一群人用其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和大自然抗争,夺回本属于人类的绿洲。他们即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志愿者。

      由来自11个国家的青年组成的国际青年志愿服务队一行13 人, 于1997年9月27日——10月10日来华,在内蒙古、 北京两地以国际青年营的形式进行志愿服务。他们在内蒙古植树一周后,又在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志愿服务。

      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是服务他人,造福社会。通过此次接待国际青年志愿服务队,我们深深感到——

      青年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好方法

      在此次劳动营期间,来自各国的志愿者首先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库布奇沙漠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植树活动,虽然一个星期的义务植树并不能阻挡住沙漠的威胁,但是各国志愿者们不分民族、不分国界、造福全人类的精神却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当地的人民群众,使群众不仅从书本上了解志愿服务活动,更对其宗旨和原则有了具体而感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很多志愿者表示,今后愿意定期来内蒙古沙漠植树,积少成多,终有一天会让茫茫沙漠变成绿色的海洋。此次在内蒙古志愿服务期间,国际青年志愿服务队还参观了达拉特旗东达羊绒衫厂。尼泊尔友谊俱乐部主席鲍德尔先生建议由尼泊尔和东达羊绒衫厂创办合资企业,以充分利用尼泊尔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技术,这一设想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当地羊绒衫的市场,而且开阔了经营者的思路,无疑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北京残疾人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志愿服务期间,队员们不怕脏,不怕累,为残疾人洗头,洗澡,剪指甲,令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感动不已,称志愿者们是“洋雷锋”。

      青年志愿服务是青年自我教育的好途径

      参加此次国际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大部分是青年,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14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共同劳动、学习和生活中,队员们互相理解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互相包容,和睦友好地相处,共同受益。另外,劳动营作为一种志愿服务,条件很艰苦,需要青年们有甘于奉献的境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数天的植树活动中,很多从未从事过体力劳动的队员由开始的无法适应到后来的熟练劳动,亲身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年仅22岁的韩国队员朴勇儿是首次参加植树劳动营,由于不擅体力劳动,她的两只手很快磨出血泡。但她从不抱怨,也没停止植树。血泡磨破了,她就悄悄包扎一下,继续劳动。正是由于所有队员的全力以赴,服务队员到达内蒙古的第一个下午就种下481棵树苗,并始终保持着这个速度。 而通过志愿服务受益的还包括当地的青年。与不同国籍的青年志愿者接触,也有助于开阔当地青年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以及服务他人、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

      青年志愿服务是促进青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各国青年志愿者之间不但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而且志愿者们和当地的群众也能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此次劳动营活动由劳动和学习两部分组成,各国志愿者介绍了本国志愿活动现状,并充分交流了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和组织劳动营的经验。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各国志愿者决定成立亚洲志愿发展网络,协调发展亚太地区的志愿服务事业,同时决定实施“绿色亚洲”项目,定期开展沙漠绿化活动,加强亚洲志愿服务的合作。在服务队内部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各国志愿者还尽量与当地群众交流。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队员们努力学习一些基本的汉语对话,主动和当地群众打招呼。热情的内蒙古人民更是对志愿者们表现出他们好客的传统美德。他们不但为服务队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更积极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随着植树天数的增加,愈来愈多的当地志愿者加入到服务队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来。有的家长还带来了自己的小孩子。于是,志愿服务队员的最小年纪变成了6岁。在残疾人康复中心, 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和残疾人共同联欢。虽然缺少语言的沟通,但对生活的共同热爱和彼此的真挚友谊却使不同国籍的人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各国志愿者们载歌载舞的表演令残疾人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歌声成了最好的交流和沟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