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文章分析了东南亚各国华教事业的基本情况,论述了华裔青年中西文化观冲突的原因,强调以中华文化的魅力感染青年,更好地发展华文教育,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主题词 东南亚 华裔 青年 中西文化观 经过世纪的风雨,和平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的主流。亚太地区将繁荣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加强了本地区的合作,出现了“亚洲化”趋势。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亚洲的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而东南亚华人无论在人口比重、经济实力、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个世纪,受过良好华文教育,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熟悉中国国情的华裔青年,无疑会成为东南亚各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股优势力量。因此,了解现在东南亚华裔青年的文化环境,探讨他们的文化观念以及文化心态转变的因素,显然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 东南亚的华人现在已多为第三第四代,他们生在海外,长在海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久而久之,对祖籍国文化已逐渐淡漠。 菲律宾这个曾被西班牙统治三百余年,美国统治近百年的国家,其生活环境已相当西化,年轻一代很多人从小吃西餐,用刀叉,看外国卡通,过圣诞节,信天主教。1976年遵照宪法全面菲化后,菲律宾华校的华文课程全部取消,只能开一门“华文”选修课。学校的授课语言为英语,教材中选编了大量西方文学家作品,如:雪莱的诗歌、海明威的小说等。华裔青年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假期旅游,往往都选择英美等国家,他们非常向往西方社会。 泰国旅游业发达。随着每年大量西方游客进入泰国,不仅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策略、语言和商品带入泰国,也将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腐朽糜烂的色情业带入泰国。泰国同时又是一个充满了佛教色彩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泰国,尤其是在华人居住集中的地方被大量保留。泰国的学校既过泰国本民族的水灯节、泼水节,又过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既有西方宗教的传统节日又有佛教的节日,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泰国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痕迹。自70年代起,泰国企业结构出现变化,外国人在泰投资越来越多,英语普遍受到国民重视,而华文教育走向式微。现在一般的华人家庭,长辈能使用潮汕方言交谈,子女却只会听不会讲。学校实行同化政策,华文中学被取缔,华文小学只允许每周授华文课一小时,华文师资严重缺乏。在泰国,华人中的有钱阶层与平民阶层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大不相同,有钱阶层在当地的经贸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出于商务的需要及崇洋心态,往往要把子女送到本国收费昂贵的基督教会学校,他们更重视子女的英文成绩,以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为荣,以有实力送子女到欧美留学或渡假为荣。平民阶层大多居住在华人区,也没有能力送子女读教会学校,所以在平民家庭更多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习惯。到90年代初,政府解除了对华文的禁令,华文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显示,华文教育开始振兴。 新加坡的华人占了总人口的76%,建国后,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化”政策,同时也推崇中国的儒学,在全国推行过礼貌运动和华语运动,82年还正式把“儒家伦理”编入中学课程,以期抵御西化之风的严重袭击,但是,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模式大多是从欧美移植过来的,西化后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道德危机,部分华裔青年感染了一些吸毒与生活颓废等不良习气。 马来西亚自57年独立后,马来文被定为国语。然而与东南亚其它国家不同的是,华文教育虽然一度也出现过低潮,但是在华人社团,华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他们不但拥有千余所华小,60所独立中学,并且创办了华文大专,在这些学校,汉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学生汉语水平颇高,能讲一口纯正的“国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所了解,到中国大陆来留学的学生都能马上入系学习专业,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海外华文教育园中的一枝奇葩。 印度尼西亚的华人约有1000万,现在能说汉语的人在四十岁以上,能阅读中文的人在五十岁以上。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地区是被政府限制最严的,没有华文学校,为了薪火相传,一度家庭教育成为学习华文的最普遍的方式。最近关于中文的禁令有所松动,华裔学生纷纷到中国大陆求学,在印尼本国也办起了语言中心,华文开始热起来,并将持续升温。 柬埔寨曾为法国殖民地。70年代的一场劫难使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出现断层,几乎成为空白,不仅没有华文学校,华侨华人甚至无法公开以华语交谈。90年以后,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形势有所好转,复课的华校如雨后春笋。由于多年战乱,很多华裔青年没有受到中华文化的教育,在思想生活作风方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表现得自由散漫。 二 尽管东南亚各国的国情不同,华文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但由于世界性经济、交通、信息的发达,西方文化也就自然传入各个国家。西方文明的流入是鱼龙混杂的,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有一些腐朽思想的不良产物。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人们必然对此作出不同的反响,分析一下,我认为华裔青年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态度为盲目崇拜,全盘西化。由于青少年人生阅历浅,分析能力差,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容易受到随机因素的困惑与干扰,容易产生拜金主义,重视物质享受,在异国文化中迷失自我,思想感情与上一代华侨华人相距甚远,再加上华文教育的衰微,使他们对中华文化茫然无知,他们没听说过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知道李白、杜甫、屈原,他们没学过“孔融让梨”、“司马光破缸”,更不了解鲁迅、郭沫若、茅盾。他们真的以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比东方的亮。因此,对西方文化,他们采取的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