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青年的社会化问题。青少年社会化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共享价值体系的内化。而社会的共享价值体系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发展趋势,这就有一个价值选择与价值导向问题。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发展中国家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导向的大趋势和基本特点。 一、青年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共享价值体系的内化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社会化是双向的运动,用一个苏联学者的话说,就是“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经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是研究中常常不被强调的一面)它是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这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1〕 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是一个由消极到积极、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加入”一词不能反映人的社会化第一方面的复杂的方式,似乎用“进入”一词较为贴切。一个人降临人间,就已进入了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但尚无积极、主动、自觉的行为。不少学者正是看到了这一事实,他们强调社会对个人的作用与影响,他们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相区别,前者先于后者的前提出发,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互动,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种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因为他们正是以这种观点为根据来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定位的”。个体进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他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称之为社会化。人们把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通称为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与高等动物相区别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有的学者把“文化”这个争论不休的范畴,用一句大白话来表达:“文化就是人化”,顺着这个意思,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社会化理解为就是“人化”。这样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这只是一方面的道理,还有另一方面的道理。 个体在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中,具有积极、主动、自觉的特点。这个特点最突出的表现是改造社会环境、改造社会联系系统的实践活动。个体通过改造社会环境、改造社会联系系统的实践活动,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建立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体源源不绝地进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中,展开能动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延续和发展。个体能动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无数的个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组成人类群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的长河,维持着人类社会的延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个体正是通过他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真正确立他的社会角色,建立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他的社会化。这是人之成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没有能动的实践活动,就没有文化的产生,就没有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文化即是人化的真谛在于人类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化即是人化的真谛,在于个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这是我们探讨人的社会化问题必须明晰的道理。 由此可见,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熏陶、教育和个体自身改造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双向运动中实现的。这种双向运动使人的社会属性得以继承与发展,这种双向运动也赋予人以共性与个性。 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对人进行熏陶、教育,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价值导向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尺度对它的成员,特别是新成员进行衡量,以区别真假、善恶、美丑;总是依据一定价值规范对它的成员、特别是新成员施加影响或进行塑造;总是提出一定的价值理念对它的成员、特别是新成员进行激励,使之向往,劝其追求。区别只在于自觉性程度的高低,系统化程度的高低,是先进还是落后。一定价值尺度、规范、理念,所要实现的就是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导向,这在社会组织系统的活动中,特别是教育组织系统的活动中最为鲜明。研究价值导向问题,对于提高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对于个体社会化的价值导向的自觉性、系统性、先进性,增强人的社会化的正面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成员对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也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价值取向问题。首先,价值取向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定向作用。人脑不是被动的信息贮存器和转换器,人脑认识、反映客体,实际上是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处理。在主体的认识结构中,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着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价值取向的不同,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兴奋与厌倦、喜好与厌恶、趋前与回避等等心理活动、意志情感,这影响着主体智慧和灵感的触发,这制约着主体认识活动的方向,即决定着主体认识能动性的发挥。其次,价值取向在实践活动中起着定向作用。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总是把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和自己的需要结合起来,即把事物客体固有的尺度和主体需要的尺度结合起来。而且,总是力图把主体需要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但仅仅有某种需要,还不一定能立即付诸行动,只有这种需要被主体意识到了,转化为需要意识,即转化为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才会有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价值取向集主体的理想、追求、意志、激情,需要与可能、利害与成败等等于一身,支撑着主体在实践的大海中航行。 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对个体的价值导向与个体对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价值取向产生互动,达到契合,实现人的社会化。在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互动、契合中实现人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实现共享价值体系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