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们的消费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相伴随的,是过度关心消费的观念的出现,且已不再仅仅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是以文化—意识形态的形式日益明显地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着影响。这种文化—意识形态我们称之为“消费主义”。 与最初的与享乐主义几乎同义的消费主义相比,现在它已日益极端化,尽管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似乎仅是一般生活潮。然而,从其目前相当普遍的影响及其与大众的消费心理的结合看,却已成为一种新生的根深蒂固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大量的媒体在以消费指导的方式为之呐喊助威。因此,说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意识形态的确并不过份,如果说“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主义已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日益极端化并发展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就更要求我们予以严重关注并适度引导,否则,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势必产生此后几代人的努力也难以挽回的破坏作用。 一、消费至上:大众传媒与民众心理苟合而产生的一种走入歧途的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成,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消费至上观念。由此,消费主义派生出了以下特征:(1)为消费而消费。人们不再倾向于关心消费的结果,也即不再仅为维持生存与发展而消费,而是更追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比如以消费行为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及趋时或超前观念等等。(2)消费就是一切。以消费为人生支点,人生只有消费,只有及时行乐,要尽可能避免劳作。(3)一切为了消费。以消费为人生目的,活着就得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求,即使这种欲求是不正当或不现实的,也要不择手段地设法满足它,哪怕只是一时之乐,也愿意为此而为所欲为,甚至甘冒丧失生命的危险。(4)消费一切。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甚或人自身(如人的经历、感情甚至人体等),都可以成为消费对象供人消费,以至于使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完全的消费主义时代。(5)不顾一切地消费,比如超前消费、举债消费等。人们的消费不再受到个人支付能力的严格限制,从父母处攫取、借债或通过其它正当或非正当的途径满足自己过度的消费欲求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景观。 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消费主义这种生活观念,如果要追根溯源,起推动作用的因素当首推大众传播媒介,我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观念与消费心理的演进则是大众传媒得以发生作用的社会、心理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曾经历了一个人为抑制生活要求的时代,因此,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活需要的复位。人们热切地关注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为以后生活需求的畸型膨胀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心理起点。但是,消费主义最终在我国人民生活中不断扩散,原因主要的还是在于大众传媒的巨大推动力,可以说,它是“传媒推销给我们的生活方式”。传媒一方面以新闻的、言论的、文学艺术的或其它的方式不断介绍、展示发达国家的潇洒、奢华的享受型生活方式,一方面又以各种新异的广告推销形表色色的货物和精神产品,这些极富诱惑力的宣传在客观上不能不引导着人们的消费实践。 应当说,我们不能责怪传媒,毕竟消费行为的最终选择权在个人。问题是,就个人来说,民众的消费心理很不成熟,这为传媒推销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提供了可乘之机。假如其消费心理成熟,其消费行为就应当以理性判断为前提,对待传媒也应具备批判的眼光。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才开始有了真正自主的消费生活,加之诸多社会变革的逐步推行,人们对新的经济生活变得很不适应,其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度极高,追求时尚的趋时心理,追求流行的从众心理以及攀比心理、对价格上涨与假冒伪劣的恐惧心理等大量存在,对传媒的消费引导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就这样,有了社会、心理基础和传媒这一卓有成效的助推器,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进入我国并迅速深入人心,从而极端化并发展成了一种影响日深的文化—意识形态。 二、作为消费主义生活实践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的青年的行为走向 有研究表明,从阶层或社会群体看,首先接受消费主义并身体力行的,是高收入阶层,即企业家及其他先富起来的人们,继之而起的是知识阶层、青年学生、城市一般公务员和职员及其他城乡居民。但无论在哪一个阶层或社会群体中,从年龄层次上看,首先追求并实践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都是青年。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样的情形:很多青年把拥有一辆摩托车看成一种潇洒;持信用卡消费的(有人称之为“持卡一族”)半数以上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衣服、家用电器乃至香皂、牙膏之类日常用品上,追求新潮、高档、名牌几乎成为所有青年的普遍消费倾向;被称为“发烧友”或“光碟一族”的音响组合的欣赏者则是清一色的青年。这其中当然包括大量的依靠父母资助或举债消费的青年消费者。由此看来,青年作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已成为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 青年毕竟是青年。这就是青年成为消费主义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的原因。青年处于人生中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其生活需要易随实现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增长直至过度膨胀,但由于购买力的限制,他们为满足其增长的需要而企图越过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于是,出现了一面节衣缩食,一面对高档、新潮、名牌消费品有很高的预期值和购买量的怪现象。当然,这种源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社会性需要是很正常的,但通过畸型消费方式来标示其社会地位、社会形象和生存状态其实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满足社会性需要的途径。就象抽烟、喝酒、跳舞等成人化消费行为并不一定会使自己被认可为成人一样,那种“拥有它对我可以无用,但我不可以不拥有”的观点,那种“购买只为给别人看”的自我炫示性消费行为都只能是对其社会性需要的虚假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