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曾在天津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2500份,其中学生组(含中学生、大学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0份、普通组(含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干部、医生、专业技术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和无职业者)1500份。回收率分别为97.1%和96.6%,全部为有效答卷。本文就调查所得的有关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数据,结合笔者平时的研究心得进行分析,主要谈当前青年文化观念状况及形成原因。讨论所及和所取素材,既有狭义的文化问题本身,也有以文化为背景的各种观念,即广义的文化观念。 一、处于东西文化思想交互影响下,在分析中选择,形成初步自觉 当前青年们仍然处于东西方思想交互影响之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80年代与五四时期类似,曾经出现了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欧美各种哲学文化流派均对青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影响。作为这种局面的延续,西方文化在当今青年文化价值观念中仍然发挥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已明显减弱。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却在加强。问卷中有一项青年阅读状况的调查,在列举的12种书籍中,“一般阅读”和“认真阅读”的两项之和,最高者为《三国演义》(学生:77.8%;普通:82.7%),以下为《邓小平文选》(学生:31.2%;普通:57.3%),《毛泽东选集》(学生:30.6%;普通:44.2%)。再以下,两组选择率均为30%以下,只是排序有所不同。学生组依次为《论语》、《圣经故事》、《资治通鉴》、《庄子》、《佛经故事》、《梦的解析》、《周易》,萨特的《存在与虚无》(5.9%),尼采的《权力意志》(5.4%)排在最后。普通组依次为:《论语》、《梦的解析》、《资治通鉴》、《庄子》、《圣经故事》、《佛经故事》、《周易》,尼采的《权力意志》(6.7%)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6.5%)也是排在最后。从这个排序上看,阅读率最高的除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外就是《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了,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典籍大致平衡,且东方典籍略占优势。这与80年代状况形成很大反差,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占优势,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大致是均势影响。 在这种交互影响、共同作用态势之下,青年在观念选择和思想资料的吸收上,分析能力加强而盲目性有所减弱。如在婚姻和性等问题上不分良莠、盲目认同西方观念的人数比例降低。如“很同意”或“同意”性解放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说法的,学生占7.7%,普通占7.2%,而“不同意”或“很不同意”这一说法的,学生组和普通组都占73.3%。而对于“婚外恋是人类感情生活日益丰富的结果,无需大惊小怪”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都违背的观念,“很同意”和“同意”的,学生组占17.2%,普通组占17.3%;“不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学生组占62.6%,普通组占57.7%。与此同时,对有封建色彩的道德观念,大部分人也持排斥态度。如对于“视贞操为妇女的性命,是传统对人性的压抑”这种说法,“很同意”或“同意”的学生组占54.4%,普通组占51.4%,“不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学生组占25.9%,普通组占26.9%。在对西方哲学中一些思想观念和主张的吸收上,也不似80年代青年状况,如“对一些语句表明看法”的问题中,对“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很同意”和“同意”的学生组仅占用4.9%,普通组仅占3.5%,不同意的为大多数。对“有用即真理,真理必有用”这一实用主义真理观,表示“很同意”和“同意”的学生组为16.7%,普通组为21.6%,不同意的也是大多数。 以上几组数据说明,当今青年与80年代青年状况不同,对西方观念不再是盲目地相信和接受,更不是以西方文化为时髦,而是在东西方文化中进行分析、选择和吸收,并且具有了批判态度。 在中西文化之间还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对立还是融汇。这是当前文化重构中的命题。当今青年由于开始丢弃对文化的盲目肯定或否定的方式,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体现了融汇中西文化的思想。如在幸福观问题上,学生组的29.8%,普通组的29.1%把“事业成功”看作是最大幸福,占各项之首。在单项内容的程序判断上,认为“事业成功”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组占93.6%,普通组占88.5%。这里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思想的影子,也可看到西方文化中事功思想的影响。而对于中国传统的“生活恬淡宁静,与世无争”的观点和功利性极强的“追求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财产”这样的西方观念的选择率非常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当今青年仍然处于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之下;在认知结论上也逐步摆脱偏激和非此即彼,走向平和和公允。 二、在中西文化观念之间:天平由“西方”向“传统”倾斜 既然仍然在中西文化观念之间选择,除了态度和方法问题之外,还应该判断其选择的倾向。80年代,青年们所面临的文化论争的思想格局与今天是一样,即: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的主张、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和新儒学的保守主义。但80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观念在青年中影响更大,特别是学术文化界的激进主义思潮,在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颇大。崇尚西方、排斥传统成为当时的思想特点。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价值的天平由“西方”向“传统”倾斜。 作为对这一结论的支持,我们再分析一下青年阅读情况。尽管在青年阅读书目中东西书籍大致相等,传统文化书籍在分布中只是略占优势。但是以发展和对比的方法看这一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与80年代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阅读比例呈较强劲上升势头,而西方学术著作阅读比例却直线下降。在同一问题中还有一组数据说明,在80年代文化热中谈论最多的西方现代哲学家,现在却有许多青年表示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对尼采,“没听说过”和“听说过但不十分了解”的比例之和为学生组56.2%、普通组82.9%。对弗洛伊德不了解的,学生组为75.4%、普通组为74.3%。对于萨特这样一个在80年代曾经为许多人常常提起的人物,这一比例更高达89.6%和89.8%,其中根本没听说过的学生组达53.3%,普通组达53.2%。这一数字与对这些人物的著作的低阅读率相吻合。从学生组的一个特殊问题——学生课外阅读来看也是同样结论:阅读西方学术著作的只占2.2%,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的则占1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西文化之间,青年的兴奋点由“西方”滑向“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