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时代与青年世俗化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主持人的话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以来,其势头更显迅猛。与此相应,整个社会文化、价值、道德等诸方面也日趋世俗化。这种倾向在青年人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年的生活方式构成了社会世俗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例如,对名牌的追求,上大学热衷于选择微机、商贸等实惠专业,注意挣钱和花钱的艺术等等。这一切都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为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世俗化价值取向。它构成了市场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表征。所以,很有必要就市场经济时代的青年世俗化问题做一番探讨。

      市场经济与青年世俗化的合理性

      王晓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当今的青年世俗化的趋向,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说,在沿海发达地区,有别墅和自己的私人轿车,手持大哥大,去高级酒楼,打高尔夫球已趋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个人所拥有的商品的总量,来判断他的社会地位。在大众传媒上青年人世俗化的取向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它们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成功青年的奋斗史、成功史,为青年人甚至也为其他年龄段的人树立起了一系列新的生活楷模。应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合理性的。从西方来看,世俗化表现为社会历史进展的不可缺少的阶段。我们知道,世俗化在英文中是secularization,是与超越性相对的概念,表示出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不过在西方,世俗化主要是与中世纪贵族社会的瓦解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和发展,随之产生出一种相应的新的价值尺度,就是把钱作为一种衡量人的社会身份和成功标志的普遍尺度。这一世俗化的过程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到了后工业时代,已经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世俗化批判的意向。在中国,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世俗化运动才刚刚开始,因此,它还是一种前沿性的、先锋性的运动(青年文化本身就有一种先锋性与前沿性的特点)。所以,当代中国青年的世俗化是有其合理性的。

      葛红兵(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谈市场经济与世俗化,首先要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市场经济的概念我们是大体清楚的,而世俗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世俗化,特别是青年世俗化是与青年的价值观和自我身份感的变化直接相关。具体来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由过去的重视道德价值向现在的重视经济价值转化。过去衡量一个人总是看他道德上是否完善,现在则主要是看他是否有能力,即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在向社会服务的同时,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这也就是把钱做为主要的衡量尺度。第二方面涉及到是自我中心还是群体中心的问题。过去不管是整个社会还是青年人,总是把自己的价值实现寄托于社会整体方面,现在青年人则非常强调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享受,将成功感与自身所拥有的金钱和财富联系在一起。上述两点都与传统社会评判人的标准产生了根本的差异。在封建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其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在中国70年代后期以前,也是非常强调血缘关系的。这体现了封建宗法社会评判人的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把人一生下来就固定死了,人就无法再自己改变自己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钱来衡量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钱毕竟是可以通过后天个人的努力来获取的,所以这种转化代表了某种进步的方向。 范钦林(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谈到世俗化的问题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认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中世纪贵族阶级占据着统治地位,它的思想方式、行为标准及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楷模。当资产阶级诞生以后,随着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日益增多,占据社会财富的主要份额时,他们就开始明确地向贵族阶级要求自己的权利,向整个社会推行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标准。而这些都具有强烈的世俗化性质,是对过去那些相对陈旧的、不变的、代代相传的贵族准则的冲击与革新,并且促进了社会与历史的发展。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八、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迅速成长。过去那种以与血缘加政治权力相关的一套准则来约束、要求、评判个人的东西,更多地让位于金钱和财富的标准;财富的追求成为主要的时代风尚,促使中国大踏步地向商品社会、世俗社会前进。这样就使得知识界过去所拥有的那套“君子固穷”式的价值准则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而且也益发显得落伍。

      姚新勇(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我想进一步从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同青年世俗化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方面,来谈谈青年世俗化的问题。首先,我以为两者的内在价值取向上有一致性。我们知道,我国现行市场经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目标指向,就是要通过开创和发展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以达到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不是象以前那样用高妙、空洞的理想主义口号来束紧几亿中国人民饥饿的肚皮。所以说现行的国家基本政策的取向是现实的,实际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世俗化的呈现,就是市场经济理论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其次,世俗化尤其是青年人的世俗追求,与我国商品经济的生产市场、消费市场、流通市场等诸方面的建设与品质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因为各种世俗化的生活目标的追求,不仅要以商品经济来提供消费品,要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来支撑;反过来,世俗化的追求,又能剌激商品经济的快速而多样化的发展,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趋向、要素构成等方面同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接轨。例如对可口可乐的喜爱,对高级音响的追迷,对电脑等高科技西方产品的热衷,对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消费品的企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的确定,国家进口物资的选择,外汇使用的方向等等。而这一切都与青年的世俗生活目标追求更为相关。再如近几年盛行的直销或传销式推销方式,就主要是依托青年人的挣钱积极性而得以展开的。如果我们再联系到时下各经济门类中的高中级白领人员主要由青年所组成的这一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青年的世俗化追求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来源与储备。

      范钦林:所谓世俗化为当今相当一部分青年人所崇尚、所追求、所实践着。这对于过去的那种乌托邦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反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的富裕都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我们今天对于青年的世俗化态度不必过多的加以指责,而应该加以引导与适当的制约。当然世俗化与唯利是图、违法乱纪、极端的个人主义是应该划清界线的。我们所讲的世俗化,只应该是小河里有水大河满,关心自己但不妨害他人、妨害社会的良性的个人主义,或称之为个体主义。它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发展,然后推动整个社会富裕起来的基本国策并不矛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肯定世俗化的合理性。

      葛红兵:我觉得青年的世俗化有一定的合理性,还在于它在表面上的对金钱、财富追求之下的对社会的贡献上。青年人通过不断地拼命工作,一方面为自己挣取了更多的金钱,另一方面又为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做出了贡献。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青年世俗化的过程,是向社会不断贡献、不断奉献的过程,而不主要是向社会索取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