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引起了全国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新的德育大纲、德育课程标准一一出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笔者采访了北京师大教育系德育原理专业的硕士生导师胡厚福先生,请他谈谈自己对于德育有关问题的看法。 胡老师说,他首先要为德育“正名”。长期以来,德育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与政治工作相联系甚至相等同,进而德育研究也不过是“为政治服务的摆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坚信智育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劳动者的生产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来源及其发挥智慧潜能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也很少有人认识到德育正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纪素质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现在人们往往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认为德育会束缚个性的发展。确实,德育是主张以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来培养人,实际上个性的充分、健康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准则和规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与他人、与群体及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德育绝不是政治的附属物,而是德育自身的要求和“为政治服务”有相合拍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为政治服务的,它还为经济服务,更多地为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服务。 从80年代以来,德育的研究工作终于摆脱了对德育功能的一些狭隘、错误的理解,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德育学科也开始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但是德育能够解决塑造人的灵魂的种种问题吗?作为一名德育理论工作者,胡厚福先生认为德育学就是要通过外在的纷繁、复杂的德育观念,去探索、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他坚信德育学是德育学科群体中的一门领头学科,属于基础理论层次,看似抽象而脱离实际,实质上它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将会极大地推动整个实践工作。因此他能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因为他坚信,以“德”培育青年的灵魂,这项工作是高尚而伟大的,德育工作迟早会为人理解,为人重视。他坚信,世界上比大海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德育工作是心灵的工程,随着全人类物质文明的繁荣,德育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地位。对于德育工作,容不得浮躁和急功近利。 事实也正是如此。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德育。在我国,则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国家前途的重要国策。历史正日渐把德育推上前所未有的显要地位。 “德育的地位正在提高,但德育不能包打天下”,为德育研究花费了大半生心血的胡老师对德育的前景乐观之余绝不失清醒。他强调,必须搞清楚德育的一些概念,他反对随意地将德育概念“窄化”或“泛化”,因为不论是将德育与政治教育划等号还是将德育与社会公德相等同,都是片面的。胡先生认为,德育从内容上来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四个由高到低的方面,而且这四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以偏概全;德育也不能被当作美育、心理卫生教育或青春期教育,它应该紧紧围绕培养人的品格这一核心。对于这个明确概念的问题,胡先生总是在课堂上再三阐述,并且,他也再三地叮嘱自己的研究生“一定要较这个真儿”,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把这些搞清楚,理论上失之毫厘,实践中就会谬以千里。 胡先生的这套治学方法,起初使人们感到迷惑不解。但随着人们对德育这门学科的深入和对胡先生的了解,大家确实感到他是别有深意的。“发展德育事业,育化青年的灵魂”,这是胡先生毕生的执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