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世纪之交的国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下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青年人才素质的竞争。然而,目前青年人才的素质状况和发展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想、文化、观念的交杂,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给人格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而人格质量决定人的素质,那么如何培养青年健康向上的人格呢?我们认为要采取道德教化之手段,强调道德的能动性,真正实现青年健康人格的回归和向理想人格的飞跃。 一、市场经济中青年人格的重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仅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且也是人们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思想行为及心理态度的重新定位和转换过程。在这一双重转型期,社会面临的冲突最为频繁。发展、消费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矛盾,激进主义思潮等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表现出来。处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受到的冲击最大,产生的影响也最深。不成熟的心理承受力、不清晰的人生价值观、不稳定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在如此之大的冲击和震荡中,一些人不再认为生活具有什么崇高意义,不是感到没有值得做的事,就是觉得没有机会或能力去做值得做的事,有的人这也“没劲”,那也“没劲”,干什么事情都心灰意冷,消极被动,碌碌无为,产生无聊、空虚、冷漠、颓废的心态;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已处在非常薄弱、模糊的状态下;在行为方面,有的人表现为不愿参与、不愿投入的惰性。 所谓人格,最基本的含义是做人的资格。人格是人的内在品质结构与外部行为方式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综合特征。人格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内在动力系统。它包括动机、兴趣、思想、信念、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调控等。人格是个体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因此,人的素质、人的质量取决于人格的质量。青年是未来的建设者,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正如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指出的:如果国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其主体人格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向现代化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型发展的悲剧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人格,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道德教化实现人格完善 人的生活必须有某种境界。从物质欲望中超脱而达到一种高远的境界,正是人类的理性愿望。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对人生有极高的觉悟的人格与心灵的境界,是道德境界。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道德总是有着不同的理想人格,儒家以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把“仁义”最完善地实现出来的“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把那种无知无欲,“如婴儿之未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真人”作为理想人格;宋儒提出了“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廓然大公”的理想人格。无论实现哪种人格,都注重道德教化,强调人在道德上的自主、自立、自勉、自强,把道德主体的挺立视为人性的根本。 强调道德人格、道德的能动性是中国伦理学的一大特点。在传统伦理中,人的主体意志和道德行为并不建筑在自然欲求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理性主宰、支配感性的能力和力量上。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的“气”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靠理性认识掌握了道与义而形成的。有了这种道德理性,才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腾文公下》)。 道德义务是人格自我实现的内在方式。道德是个体内化过程,不是外在于个体,而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形式,是自我完善的形式。毛泽东说:“道德非必待人而言,待人而有者客观之道德律,独立所有者主观之道德律也。吾人欲自尽其性,自完其心,自有最可宝贵之道德律。……故客观之道德律亦系主观之道德律。且即使世界止有我一人。亦不能因无损于人而不尽吾之性,完吾之心,仍必尽之完之。此等处非以为人也。乃以为己也。”(《伦理学原理批注》) 道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完善人生的一种手段。高尚的道德也是健康和正常人格的重要方面。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通过道德教化,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及遵守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传授给人们,对个体的道德实践进行指导和强化,提高人格质量。 道德具有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作用。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教育、道德指导和示范等一系列道德活动,加强人们善的信念,纠正人们的行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的控制行为,它可以在其他社会控制手段鞭长莫及的地方发挥其调节功能。同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力量,对人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它一方面能使个体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道德文化背景 道德文化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道德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立足于所处的道德文化背景,继承、批判和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深入考察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化提高人格质量的目的。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是在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即伦理本位,以礼教名分道统为中心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形成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道德文化系统,核心是“仁”,“仁者,人也。”(《论语·述而》)始终把人作为其道德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其显著的特点是:以“情”为本重孝、忠;以“礼”为本重“克己”;以“心”为本重“修身”。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崇高情感和文化精华,其进步内涵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敬老爱幼、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发奋进取以及重修身、重内练、严以律己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