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与务实:1997年中国青年社会心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晓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97年,在中国当代历史上无疑是值得用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年。香港百年梦圆回归祖国和党的十五大召开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1997年将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事实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早已不再只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而成为一场观念性的革命。春江水暖鸭先知。青年作为社会阶层中最敏感的神经、最活跃的群体,1997年他们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变化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注意到,在市场经济中的日趋成熟和在竞争中的务实,正成为1997年中国青年的明显特征。

      “市”外无桃园,竞争亦无妨——青年的社会心态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熟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竞争是市场的天然属性。竞争赋予人们的机会是平等的、公开的,同时又是无情的、激烈的,如同体育上的竞技场一样,市场竞争是一种知识、素质的较量,谁的素质过硬,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市”外无桃园,竞争亦无妨。1997年,竞争已成为每个青年人共同的信念,这意味着青年的社会心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日趋成熟。

      1.青年的竞争意识在健全。与青年日趋成熟的社会心态相对应的是青年的竞争意识的健全。青年生存的危机意识普遍增强,但并没有惊慌失措,青年早已学会“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静制动。青年对于竞争的心理承受力大大提高,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如劳动用工制度等),并未在青年中间引起象八十年代中期那样的思想波动,相反有的被青年认为是为自己参与竞争创造了公平的环境。青年对于竞争的风险观念初步建立,勇于开拓前进,敢于承担风险,善于捕捉机遇,对于1997年的中国青年而言,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物质财富。特别令人可喜的是,青年中正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热”。与以往不同的是,文凭、学历已不再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风浪的真实本领,充实自我、完善自身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北京热气腾腾的练车热浪,正是青年这一心态在一个层面上的生动反映。这种由求名到求新、务实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青年对掌握新知识的热情的高涨,反映了青年对于竞争的认识的健全,更反映了市场经济中青年社会心态的日益平静和成熟。

      2.青年主体意识在增强,思维、工作、生活方式由一元到多元。生活上千篇一律,思想上人云亦云,工作上随波逐流,是旧体制下青年价值取向单一僵化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青年自主自立的主体意识得以强化,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开始由靠别人安排,转向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潜能,掌握自身的命运。这一点在1997年表现更为强烈。随着所有制成份的变化、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其他诸多新鲜事物的出现,青年自主自立的主体意识在1997年将得到进一步深化,价值取向将更加呈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会出现某些社会角色的反串现象,如农民进城当工人,城市工人到农村承包果林;学理工的研究社会科学,学文科的从事自然科学。大学生毕业干个体,个体户自费上大学等前几年还很新鲜的事情,随着1997年的到来已不再是社会媒体的报道对象。可以说,青年在主体意识方面已经并继续呈现出的诸多变化,是时代发展的折影,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因此对青年主体意识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为前提。

      3.信仰危机正在缓解,青年要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开拓人生之路。1997年,中国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日趋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信仰危机引起的失落感已经得到缓解并正在消失,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过程中,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开拓人生之路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为前提的,共同理想的实现是以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劳动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在1997年,青年人不再彷徨,不再迷茫,不再清谈,通过劳动创造叩开致富之门,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追求。

      到公司去,到企业去,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务实正成为青年价值取向的主流

      1997年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另一个特征是务实正成为青年价值取向的主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强大,离不开务实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使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但避实就虚的价值观念仍然纠缠着人们的思想。这种观念与“左”倾思想结合,演化为浮夸、高调和狂热的政治运动。在十年内乱期间“假大空”泛滥成灾,许多青年人在极端务虚的价值取向中白白浪费了青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生产力标准的确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全新目标的确立,使务实观念在青年中迅速形成,说真话忌假话,说实话不空谈,办实事勿虚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的座右铭。离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的思想观念在青年中已无市场;坐而论道的“空谈家”、豪言壮语的“巨人”和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已成为青年针砭的对象。

      青年价值取向所呈现出的务实这一主流,植根于现实社会变革的过程。首先,以市场为取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为新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为新观念的发育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其次,宽松的舆论环境,为新观念的发育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再次,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发达,对新观念的生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把青年置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放到跨世纪这一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才能客观地分析影响青年价值取向的直接动因,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青年的社会心态。笔者以为,由于青年自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特征,青年中这种求真务实的观念一方面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隐忧。

      1.鱼与熊掌要兼得——青年的择业观念在反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非国有制经济成份的增加,国家就业政策的陆续出台,青年自主择业的机会大大增多。在择业方式上荫庇于父母、依赖于国家的观念,早已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自谋职业,依靠自身努力创业。前几年,由于高收入的刺激,党政机关的青年辞去公职,“下海”经商,青年知识分子留职停薪,从事公司企业,乃至从事个体企业的并非个别现象。在大学生毕业分配走向上,最迷人的是大中城市,最受大学生青睐的是体制较活、收入较高、又颇具竞争、挑战和风险的企业、公司,而在各类企业、公司中,“三资”企业又成为青年学生的首选职业。如今,青年人的职业选择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十分务实,都注意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日后生活、成长需要去作决定。国有企业、党政机关等福利待遇较好的单位,重新受到青年人的青睐。青年择业出现的这一反复是因为,务实已成为青年价值取向的主流。事实上,一旦抛开那些外在的虚的东西,当“只要有利于自己生活,有利于自己成长,有利于自己发展”成为青年判断职业好坏的标准时,青年择业出现的反复与多元化的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