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永祥 浙江省教科院教科规划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邮编:310012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人生价值观乃是个体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通常地,人们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人际价值的取向、职业价值的选择、生活价值的追求等四个方面来考察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水平。综合分析我省有关上述内容的近百份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得出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1、人生价值观日渐趋向多元化,但主流是不坏的。几乎全部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青少年就人生价值观方面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均不会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百分之百地持社会所期望所倡导的那种观点,而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余年来,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特点,已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突出表现为持正确的、错误的、折衷的三类价值观学生的比例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前类学生逐渐减少,而后两类学生比例日益增大,且又以折衷主义者的迅速增加为尤。以下是我省在1984、1990、1994年三个时期中,对“奉献与索取关系”问题的三个调查结果:

      调查日期 19841990 1994

      调查对象 农村中学生 城市初中生 农村高中生

      调查人数 1250 270 1366

      1、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64.2 30.9 15.0

      2、贡献应大于索取 17.3 15.1 11.5

      3、既要索取,又要贡献,两者持平

      16.3 45.2 63.1

      4、贡献应小于索取 2.2

      3.1 6.7

      5、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

      05.8 3.7

      由上表可见,在1984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观点1-2)占绝对优势,为81.5%;错误的人生价值观(观点4-5)只占极个别,为2.2%;两者折衷的看法(观点3)也仅为16.3%。但到1990年,上述三类学生的比例,已分别变化为46.0%、45.2%、8.9%;1994年,变化为26.5%、63.1%、10.4%,折衷主义者占了多数。目前,无论在政治思想观念,还是道德价值观念上,持折衷主义立场的学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如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上,赞成“公私兼顾、不分先后”和“首先考虑利已,但不损害别人”的折衷者分别为18.9%、38.9%,合计57.8%;在学习动机上,75%的学生侧重于个人前途和个人目的,如找到一份好工作,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有荣誉感,实现个人理想等;在择业原则上,92.5%的学生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干自己有兴趣的职业。上述折衷主义者,一方面对“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另一方面又对崇尚自我、只图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也非常鄙夷。所以,他们将两者折衷而取之,主张“个人与社会融合”、“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其实质是以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

      对于成为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主流的折衷主义观点,显然难以用传统的“非好即坏”或“非坏即好”的两极标准予以评判。为此,笔者只能冠之以“不坏的”修饰词,认为它既有积极合理的因素,又有危机日重的潜质。如果不加合理引导,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

      2、中学生的人生行为选择低于理性认识水平,言行脱节现象严重。前文已述,当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水平虽较前几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从总体上说,主流是不坏的。这主要是就其认识水平而言的。他们的实际行为选择水平又如何呢?据对近1400名高中生调查表明,所有学生都认为要爱自己的祖国,但仅有48%学生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提倡,且明确表示自己应在今后现实生活中要加以践行;有43%学生认为这格言固然好,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实在太少,而且自己也很难做到;90.4%学生对雷锋事迹感到钦佩,但却仅有71%学生表示要学习雷锋精神,还有51.4%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

      一项有关中学生在道德情境中行为方式选择的研究结果更使我们深切感到相当部分青少年人生价值标准畸形发展的严重性。对考试作弊问题,仅有41.9%学生表示坚决反对;27.3%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偶尔作弊也无妨”;12%学生说“看到别人作弊得高分,自己也想作弊”;更有40%学生认为“不作弊太傻了”。当班级里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26.6%学生不是直接制止,而是采取“走远点,不管闲事”的态度。当公共场所有歹徒行凶行窃时,有26%学生选择或围上去看热闹,或赶快离开以免误伤,或无心过问;12.9%学生未予作答,仅有12.4%的学生将“挺身而出”。

      上述材料说明当代青年对人生价值观问题,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研究方法不当所造成的人为因素。由于目前关于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现状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选择法,其提供的被选项数目较为有限,无法全面表述学生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而且往往带有很大的暗示性,诱使被试选择“正确”的答案。因此可以认为,这类调查难以准确地揭示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结果通常是所思非所言,学生的真实人生价值观水平要低于调查结果。其次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造成的。中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想摆脱依赖,放弃权威,追求独立人格,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的独立能力,而在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中,不免使他们思想的活跃与混乱并存,既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又显得理想模糊;既想信奉科学的人生观,但实际上又自觉不自觉地顺应普遍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再次是学校德育偏差的结果。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十分重视道德规范及先进观念的灌输,而轻视行为训练和在现实中的践行。久而久之,青少年人生价值的理性认识与行为选择的脱节现象将日趋严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