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暑假,笔者作为学校“百名博士(硕士)百村行”活动的参加者之一,回到四川家乡,对当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了农村青年生活的一些情况,现形诸文字。 农村青年的物质文明状况 通过对反馈回来的信息的分析,我们看到,在物质生活方面,农村青年已比十几年前大有改观。笔者调查的地方是四川省东部的一个丘陵地区——垫江县普顺镇,这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交通比较便利,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较好。从问卷上看: ①68%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的经济“一般”。这“一般”的含义大致是:有吃有穿,有钱花但不特别宽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只有8%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很差。 ②在住房方面,72%的家庭建起了一楼一底的砖瓦房,居住面积一般在120个平方左右。如今回到家乡,看到一栋栋青砖碧瓦的楼房拔地而起。而修建一栋这样的楼房按当地物价要两万多元。 ③有56%的人“比较喜欢”购买时新的消费品,32%的则回答“很喜欢”。 ④有86%的家庭有电视机,28%的家庭有收录机,每天观看电视节目成了农村人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方式。 ⑤有60%的人认为自己至少懂一门种植或养殖技术。 ⑥64%的人对如何使家庭富裕有比较具体的计划。 ⑦68%的人向往过城市生活。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比之于其他地方如江浙沿海还有差距,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他们已不再象其前辈那样辛苦操劳而温饱还不能解决,吃穿都不差。如今你走在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个穿打有补丁衣服的人,也很难看到一个因营养不足而面黄饥瘦的人。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得归功于党的英明政策,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干活认真,因此收入提高;许多人不但积极发展种植业,还发展养殖业,在山区,许多家庭的养殖业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收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家乡的经济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年外出打工挣回来的,据统计,该县83万人口中有13万青壮年在外打工,每年寄回来的钱有两、三亿元。这些钱改善了农村人的生活状况;修建起了高楼大厦,姑娘的嫁妆也十分丰盛。 从上所述,我们看到,尽管地处西南内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四川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告别贫穷,走向富裕,对四川人来说,并不是异想天开的事,千百年来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富裕之梦正日渐圆满,民富国强决不只是口号! 当然,现代化生活决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生活的丰裕,它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二、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比之于城市青年来说有较大差距。下面是调查的结果: ①在学历上,有52%的青年只有初中文化,24%的是小学文化,只有20%的人读过高中。 ②有52%的农村青年的父母不识字,没有一个人的父母是高中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文化教育,从而造就了新一代的低学历农村人。 ③68%的人没有订阅报纸、杂志,只有10%的青年订有一样报纸或杂志。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们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 ④有50%的人常看电视。由于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极其缺乏,许多人只好通过看电视来打发时光,消解内心的苦闷;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弥补了农村教育的不足。 ⑤36%的青年经常看书,24%的人偶尔看,16%的人从不看。 ⑥60%的青年喜欢参加带有赌博性质的打麻将,玩扑克活动。 ⑦在问及“你是否喜欢跟知识分子交往”时,40%的人表示“很喜欢”,40%的人表示“比较喜欢”。 ⑧虽然很多农村青年自己的学历不高,可是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学历期望却都很高,52%的人希望子女能上大学,40%的人希望子女的文化程度是大学以上,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子女只读完小学就算了。这种对高层次文化的向往,表达了十分复杂的心态。笔者来自农村,十分了解农村人的心理:高学历意味着跳出农村,光耀门庭,婚姻大事好解决,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联系前面“有68%的人向往过城市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乡差别还很严重,农民生活相对艰苦的现实。许多农村青年梦寐以求脱离农村,走入城市! 三、调查后的思考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农村青年的物质生活水平已有较大发展,虽然比之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但在这方面,他们已有了可喜的进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他们兢兢业业,辛苦劳动,晶莹汗水换来了物质享受。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说,他们开始缩短了与现代化的距离。 然而,在精神文明方面,他们的情况很不让人乐观,可以说,他们距现代化的距离还很远。从前面所述事实来看,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对外界知之甚少;继承着乃祖乃父的小农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懒散平淡,不思进取;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反映迟钝;一些农村青年虽然生活较富裕然而精神空虚,成天围坐桌前打麻将搞赌博,或者在录相室里打发时光。这种光有一定的物质文明而在精神上贫穷的人,是很难适应甚至推动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