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就已经涉及到简单的应用题。应用题涉及到理解,涉及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有些题目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如何辅导孩子解决应用题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家庭教育实际,建议家长尝试以下几个办法。 建议一:通过多次读题来提高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有很多孩子在读不太懂题目的时候,看到几个数字就去猜应该用加减乘除的哪一种,这样自然容易出错。这个习惯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学习是有阶段性的,比如这一段时间只学乘法,题目都是乘法,所以不用多想应该用什么运算,就用乘法做与答案也一致。但是在混合运算阶段就不能这样蒙了。如何辅导孩子提高题目的理解能力呢? 以二年级的一道题为例,向家长介绍一个解题妙招:三步读题法。 例:同学去公园划船,每6人一组,需要4条船,如果8人一组,需要几条船? 1.第一遍读题,画一画,圈一圈 不论孩子上几年级,家长都可以这样去要求孩子,第一遍读题要在问题上画线,然后圈出关键条件。这样的做法是防止孩子有口无心地读过就算,而是让孩子在第一遍读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去找到条件和问题,提高读题的有效性,加深对这道题目的理解。 2.第二遍读题,列出题中的数据,找到相应的联系 这道题中有三个数据,可以让孩子先在草稿本上列出6、4、8,说出这三个数据表示的意义,从而找到有联系的量。孩子写出这三个数据后,自然会从题目中发现6是表示每6人一组,需要4条船,这两个数据显然是有关联的,可以通过相乘得到总人数,这时候再看看8,将学生以8人为一组分的时候,孩子会理解需要几条船,此时应该接着用除法。 3.第三遍读题,列出算式,检查对错 在第二遍读题的过程中,孩子已经能找到每个数据代表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算式也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最后一遍读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之前的判断和分析是否正确,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建议二:提高孩子对题目情节的熟悉程度 题目情节与其生活接近便容易理解;如果离孩子的生活较远,即使数目很小,题意也很明确,孩子理解起来仍会发生困难。下面我选取小学阶段比较常见的几类应用题为例。 1.肯德基的部分商品标价如下: 汉堡每个6.5元薯条每袋3.5元香辣鸡翅每份7元可乐每杯4元 小明买了4个汉堡、2杯可乐和一些薯条共花去44.5元。请问,薯条共买了几袋? 2.去年5月,妈妈、李叔叔和陈阿姨,他们三人分别投资了5万、20万、10万元,合资办了一个股份公司。今年5月经过核算,公司可用于分配的赢利共有6.3万元。他们三个人合资时约定:“公司每年可用于分配的赢利按个人出资的比例分配。”这样妈妈可以分得赢利多少万元? 3.一天,小明的妈妈看到一家商店门口贴着一张“本店的所有衣服一律打8折出售”的广告。小明的妈妈看中了其中的一件衣服,经过讨价还价,店主答应再优惠5%,结果小明的妈妈花了150元钱买了这件衣服。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课本中的应用题很多都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孩子平时的生活经验丰富,看到这样的题目心里已经有一定的把握,读题时就不会胆怯。如果孩子平时从来不买东西,不知道打折的意思,没有听说过利润分配的事情,那么,当他看到这样的题目,会被这么多的信息量吓到。家长平时要带孩子多经历一些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情,在经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将生活常识与数学联系起来,不断增长见识。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开阔的见识,孩子在遇到那些信息量大,有一定情节的问题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建议三:通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孩子的解题能力 解决问题需要孩子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呢?这里我向广大家长朋友们介绍几个妙招。 1.角色扮演法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1年级~3年级的小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对枯燥的应用题有时提不起兴趣。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角色的互换来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让孩子做老师,家长做学生,孩子兴趣就会提高,“小老师”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问和说的过程中,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2.理性分析法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4年级~6年级的学生,这些孩子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对应用题也比较熟悉,所以家长在辅导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说说面对的问题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找出相应的工具,比如是用公式、画图,还是用还原法等,借助这些工具,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利用了知识之间的迁移,提升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层层追问法 解答应用题不外乎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已知入手,顺向推进;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逆向寻找。孩子往往对第二种方法感到比较困难,这个时候,家长可通过层层追问来帮助孩子。以上面提到的划船问题为例:首先,从问题出发,家长可以问孩子,这道题目要求什么啊?在孩子回答后,继续追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也许低年级的孩子叙述起来有困难,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一下,比如说要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啊,然后让孩子说说还需要哪个条件。孩子说了以后,家长可以再追问这两个条件能不能在题中找到。这样,孩子自然会去题目中找,找到后,家长千万别就此停下,还要接着追问:一共有几个人不知道该怎么求呢?孩子一次次在追问的过程中去思考,去理清题意。在这样的层层追问下,不仅提高了孩子理解题目的有效性,更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训练下去,到了高年级,孩子每次做题都会自己问自己,会有很清晰的解题思路,从而养成很好的解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