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某某案看青少年团伙暴力

作 者:
张丽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什么李某某等5个青少年会轮奸女孩?为什么一群女孩子会肆无忌惮地群殴同学,罚其下跪?屡见不鲜的青少年暴力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心理问题?身为家长,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暴力侵害?

      2013年9月26日,李某某等5人因为轮奸被海淀法院判以3年至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喧嚣了半年多的李某某案终于尘埃落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一个参与轮奸的孩子,竟然这样为自己辩白:“他们都上了,所以我也得上……”而李某某有一条短信是这样的:“轮了,打了,都上了。”由此看来,对这5个青少年来说,轮奸,不仅是为了猎艳取乐,还是一份向兄弟们表示忠诚的投名状。

      仅仅两天后,又有一条新闻在网上热传。一名女生在微博里晒出多张暴力照片,在照片里,4个女孩将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围在中间,拉扯她的头发、殴打她,并且逼其下跪。据知情者透露,她们还往这个可怜的女生头上倒了可乐和牛奶。发微博的女孩声称:“今天我们狠狠整治了××,真开心!太刺激了!”经了解,校服女生只得罪了发微博的这个女生,其他3个都是来帮忙出气的。

      从轮奸到群殴,从男孩到女孩,青少年的暴力事件为什么会屡屡发生呢?

      暴力的温床“系统升级”的青春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在一个房间里,研究者请一个男孩玩某种冒险游戏,并且告诉他:“这个游戏你只能玩20分钟,超过时间,它就会危害你的身体甚至生命。”20分钟后,研究者打开房门,发现这个男孩果然停止游戏。之后,研究者又请来一群男孩玩这种游戏,并且叮嘱他们同样的话。可是这一次到了时间后,研究者发现,没有一个人停止游戏,尽管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这种游戏“可能会威胁生命”。这个实验充分显示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服输,喜欢冒险,从众并且非常恐惧被同伴鄙视或排斥。

      研究者对实验者的大脑进行扫描后发现,在青春期,孩子们的脑神经会进行全面升级。因此在行为上出现明显不同于儿童期的表现,如自我中心、自我神化、叛逆、涉险甚至犯法。青春期孩子在遭遇同龄人排斥时的大脑反应与生存受到威胁时的大脑反应非常相似。换句话说,对他们来说,被同伴排斥或唾弃就跟死亡一样恐怖!所以,他们既要在团体中找到归宿感和认同感——我们才是一伙的,我们都是强者;也要在团体中彰显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更厉害,我是老大,谁也别想惹我!

      另外,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与心理成长最不均衡的特殊时期。一方面生理发育成熟,对自己有很多美好的设想;另一方面,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现实经验不足。此时,和同龄人的关系成为他们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心里充满了狂暴和紧张,渴望从事冒险活动,如欺负人,甚至挑战法律。

      飙车是青少年暴力冲动的一个信号。很多青少年都喜欢聚在一起飙车,因为飙车非常刺激,能够满足他们的冒险欲。根据媒体报道,李某某经常和魏某(轮奸案中的同伙)等几个哥们儿一起飙车。往前回溯,2011年,李某某之所以打人,也跟飙车有关。因为和朋友在马路上飙车,剐蹭了一辆出租车,而后被出租车司机一路追赶,所以才在西山华府小区门口,和受害人彭先生的车子发生追尾,进而对其殴打。假如,李某某打人后,能够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那么后面的悲剧很有可能会避免。

      除此之外,青少年的团体暴力,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从不觉得自己做错了。这是因为,在紧张的压力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把自己内在的恐惧、不安、丑陋、鬼祟投射到别人身上,以此来让自己内心好受些。当一个人欺负懦弱的同伴时,那是因为他内心里,非常害怕自己会成为这种懦弱、常被欺负的人。由于青少年心理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对这种心理投射没有足够的觉察和认知,会固执地认为就是别人不好,应该受到“惩罚”,而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做出轮奸这种令人发指的恶行后,李某某可以非常淡定地说“都上了”;和“姐妹”一起狠狠殴打同学的微博女生,公然宣称“那个女生欠打”。

      为什么其他孩子没有成为“李某某”

      根据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青春期男孩,内心都存在暴力冲动,但是只有少数人把暴力冲动表现出来。为什么其他孩子没有成为“李某某”?除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有什么会导致暴力行为呢?

      首先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教育机构如何努力,都是在做补偿工作,孩子在学校表现出的品行是家庭教养的结果。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就会养出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因为他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父母严重忽视孩子,不肯花时间陪伴他,就会养出小老大或者小帮凶,因为他极其需要认同和归属感。我接触过一个孩子,他的父母都是企业高管,工作繁忙,没时间陪他。有一次,孩子和几个同学一起跑去偷车,案发后,学校给孩子爸爸打电话。爸爸一听就急了:“我儿子根本不缺钱啊!”我告诉这位爸爸,孩子是不缺钱,但他缺归属感,想要赢得同伴的认同和关注,所以才会选择参加犯罪团伙。所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他们个人的品行,对孩子都是至关重要的。李某某的父母,显然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

      女生的暴力问题也直接跟家庭教养有关。从天性来说,女性倾向于同情、保护弱者。可是为什么近些年,女孩的团伙暴力现象屡见不鲜呢?一方面,女孩承受了和男孩一样的社会压力,内心充满紧张和焦虑。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父母经常对女儿说“你要是男孩该多好”这样的话,导致女孩男性化,她们摒弃了天性中柔软、温和的特质,变得强硬和暴力。另一方面,现在很多父母担心女儿吃亏,总是教育孩子“你得厉害点儿,不能受欺负”“如果有人敢欺负你,你就打回去”,甚至要求女儿要像“老虎”一样。我曾经亲眼看见,因为一点儿小事,一个小学女生追着男生打,追到后狠狠地扇了他一个耳光。我在山东一所高中讲课时,很多男生跑过来对我说:“张老师,现在是我们在受女生的欺负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