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男”“腐女”无须忧

作 者:
孙晴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健康博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不断出现的新“东东”真让人感觉跟不上趟,尤其是为人父母的,真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嘴里蹦出的新名词不知是从哪来的,让人不理解、摸不着头脑,如果你表示异议,就会说你落伍了。如果对生活、学习、成长没影响,家长还不会太在意,可令家长不放心的事也是常有的。

      对很多孩子来说,“王子与公主在一起,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生活。”这种故事早已“OUT”了,现在流行的是“王子与王子在一起”。这一倾向在美剧中并不鲜见,从《摩登家庭》到《绝望的主妇》,同志的身影无所不在。可与此同时,“腐女”“腐男”的称谓也开始在中学生中流传起来了。

      从网上一查,有点知道“腐女”“腐男”的意思时,有不少家长会被吓得不轻。这一新名词不是很容易解释的,有这样的说法:“腐女”是那些致力于同人志创作的深度“宅女”;那些超喜欢BL的一群人才是真正的“腐女”;BL即Boys' Love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男孩子间的爱,也称为少年爱;“腐男”由“腐女”衍生而来的名称,也称腐兄,多指对于BL爱情漫画情有独钟的男性,简单来说,就是比一般喜爱BL的同人男研究、沉迷更深的男子。此类似是而非的解说,再加上孩子在男女交往上有些表现令人不放心的话,家长更加忧心忡忡。

      小林的父母一脸焦虑地来找我。一见面就拿出笔记本,详细地告之我女儿的种种可疑的迹象:对同性恋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十分喜欢;有时候会穿爸爸宽大的衬衫和夹克,摆出一副男人架势;和某位女生好得像一个人似的,而且还以老公老婆相称;自己还写以女同为题材的小说。这对夫妻边说边摇头,那种担心立即弥漫在咨询室的角角落落。

      按照常规,我进一步了解更加详尽的细节情况:比如说小林平时的穿着打扮穿爸爸衣服的频度;与同性的交往程度;是否有过喜欢的异性(这一点相当重要)等。经过这一询问,心中就有了底:要说小林是女同,那太勉强了。那么应该如何来解释发生在小林身上的这一切让父母担心的现象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心理需要:中学生因为生理发育的原因,自然会对异性产生情感,可是从小接受教育,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许可的。如果和某位异性多聊几句,老师和家长知道了就会加以指责,甚至会给你施加更多的压力,与同性交往则会省去不少类似的麻烦。于是,有时候借同性来发挥一下对异性的向往也就成了许多中学生会做的事。不仅仅是中学生,在某些只有同性的封闭性团体中,如监狱、部队、寺庙等,同性成员也会很自然地产生男女角色的“分工”。所以,对处于情感萌芽过程的中学生,不要过于敏感,如果觉得孩子行为有些不对劲,要疏而不堵,不然容易堵出更大的问题来。

      自尊的需要:“你很棒,我们是好朋友,所以我也很棒。”孩子常会有这样的逻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十分渴望被承认。自己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成不了,怎么办?那就与很棒的孩子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比如,把班中一位外表吸引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做为自己的好友,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像她一样,外表靓丽,成绩优秀。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么棒的好朋友,与对方更亲近一点,是最自然不过的事,这与性无关,而是寻找一种与“好”的融合感,进一步从这种融合感中找到力量和自尊。

      融入群体的需要:人是群居动物,所以,能够进入一个团体,并被这个团体接受和喜爱,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我接待过不少有关青少年休学的个案,追寻他们之所以选择休学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学校中,没有朋友,没办法融入班级这个团体。但他们对父母的说辞往往是学习压力大,因为父母不会认为“没人理”会是一个理由。要顺利地融入群体,被大家所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组建原则,相似性就是很重要的原则之一,也就是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类似的兴趣爱好,无此爱好的个体就会被拒绝。比如:男生中盛行网络游戏,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别的男生都玩,我不玩就太“OUT”了。现在“腐”文化在学生中流传也颇广,所以如果不知道,那也挺“OUT”的。

      了解了这一切之后,父母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孩子们了解或者谈论这些话题呢?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掌握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1 放心大胆的心态: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对同性亲密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最终会成为同志的比例是极低的,不必过于担心。

      2 与时俱进的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知识更新的速度剧增,不能再用我们的头脑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提倡用好奇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们出现的这些新课题,先去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What?When?Why?How?

      3 开放平和的对话: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可以找机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听一下孩子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和看法。一定不要让自己的担心和害怕影响对话的氛围,从而失去了解孩子的一个好机会。

      我们是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可以预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碰到更多我们前所未闻的困难,但是做家长的只要可以掌握以上的三个原则,就做到处世不惊,从而客观冷静地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