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信息课时,儿子和几个同学违反纪律,老师惩罚了他们。其他同学都接受了惩罚,唯独儿子不行,当时就闹情绪,还把信息课的书撕了。一个月中,大约发生了四次类似情形。不过,每次闹完脾气后,儿子第二天都能正常上学,并没有对学习造成什么影响。我一直苦口婆心地讲道理给儿子听,意图疏导他的不良情绪,但效果不佳。老师认为儿子性格上有问题,甚至建议去看心理医生。儿子到底有没有心理问题呢? 在处理儿子问题的过程中,您错误地使用了“关注”的手段。孩子发脾气的行为是不好的,但并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完全可以忽略的,是不需要关注的。家长适当地忽略,甚至冷落,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就会减少。如果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紧张,不停地安慰孩子,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就可能增加,因为他从自己发脾气的行为中得到了想要的效果! 被关注是一个人从外界获得认可和满足的最基本的方式。得到了关注,孩子就可以得到他所需的心理满足;失去了关注,孩子心理上的满足就无从谈起。靠老师和家长不断关注孩子正面的积极的特征,可以将孩子这类特征不断放大,孩子就会变得更加优秀。而家长和老师不断关注孩子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这种关注不断放大,强化了这些问题和不足,抹杀了孩子正面的积极的特征,从而造就了问题孩子。 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正确地使用“关注”。该“加关注”的时候就“加关注”,该“取消关注”的时候就“取消关注”!对孩子的行为有区别地“加关注”,在行为心理学上叫作“差别强化”,是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重要方法。 要想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真正消失,学会忽略问题和取消关注是前提。但是,通过取消关注消除孩子不良行为的做法并不容易掌握。有可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糟糕。 比如,有些学生的成绩较差,在课堂上,老师从来不关注他。可是,当这个成绩差的学生讲悄悄话的时候,老师就会关注他——批评。这样老师的批评就成了孩子讲悄悄话的强化物。慢慢地,老师发现批评没有丝毫的作用,就不再管这个学生讲悄悄话的行为了。该学生发现自己讲悄悄话已经不能引起老师的关注,就会用大声喧哗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大声喧哗已经干扰了老师正常的课堂教学,老师不得已又开始批评这个学生——也就是继续关注这个学生……这就是恶性循环。 此时,除了必要的惩罚——如让其家长带回家反省之外,还可以使用低率行为的差别强化方式进行矫正训练。具体训练方法是:如果该学生每天讲话不超过一定的次数,老师就给予他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如果超过了这个次数,就没有奖励。当他在课堂上讲话的频率已经非常低的时候,就可以对他上课举手发言的行为进行奖励,而对他讲悄悄话的行为进行忽略,从而消退其讲悄悄话的行为。 所以,我们决不能简单地取消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关注。何时取消关注,如何取消关注,取消关注之后采取什么激励与矫正措施等等,都必须认真思考并慎重实施。否则,取消关注很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取消关注,实施消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实施消退期间,要确保每个教育者的行为都必须统一,做不到这一点,消退程序大多要失败。 比如,一个小女孩爱哭闹,每次需要什么就长时间哭闹,母亲为了消退她这种行为,当她再哭闹时就不理睬,而当她一段时间不哭闹时就给予奖励,这种程序进行得一直都很顺利。晚上,小女孩为要爆米花又哭闹起来,母亲仍然不理睬,但是她的父亲却忍不住给了她。这样,消退方法就失败了。 2、选择取消关注的行为要具体,不要奢求一次消退太多的行为。 3、实施消退之前,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行为在开始变好之前有可能会变得更坏,情绪抵触行为和攻击行为在消退期间时有发生——这就是行为心理学上的“消退爆发”现象。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者害怕孩子情绪爆发而停止消退行为,因为孩子的情绪爆发往往是孩子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个节点。 比如,以前孩子大吵大闹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都会去安慰孩子。这种关注一般来说都是错误的,因为正是家长的安慰鼓励了孩子继续使用这种不当的方式获得关注。现在,孩子再吵闹发脾气时,家长不去理孩子了,孩子刚开始一定会吵闹得比以前更厉害,甚至还可能有一些攻击行为。此时,家长要有定力,切不可因为受不了而去安慰孩子。否则,孩子将来的吵闹会越来越厉害。实际上,孩子的情绪爆发越激烈,则说明家长取消关注越成功。 不过,孩子情绪爆发时,家长一定要确保孩子的安全,绝不能置孩子的安全于不顾,一定要注意保证孩子的身心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