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作 者:
冬凝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老师打来电话,说儿子班上转来一名新同学,因为腿脚不灵便,包括儿子在内的一帮男孩子,经常跟在这名新同学后面学她走路。老师发现后,讲了很多道理都不奏效,他们还是聚在一起取笑新同学。无奈之下,老师只好请家长与学校配合,一起来教育孩子。

      放下电话,我心里特别愧疚:我引以为豪的儿子,竟然在学校做出这样的事来。这名新同学本来腿有残疾,心里一定有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情结,并且初到一个新环境,方方面面需要适应,儿子竟然学她走路,揭人伤处,这对她是多么大的伤害。这样的行为,又让她对适应新学校产生多大的压力和恐惧啊!

      因为这件事,我又联想起很多情况:对于我们的付出,儿子反应有时很淡漠;看到街上的乞丐,儿子会表现出不屑;对于班上成绩比他好的同学,他又是多么嫉恨……突然间一身冷汗,他这样发展下去,长大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心里着急,便声色俱厉地教导他、罚他。没想到,对这些训斥,儿子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我们的感情一下子疏远很多,儿子反倒更不懂事了。这让我完全处于被动,前所未有的失败感击中了我。

      从前,我一直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他的标准,现在才意识到,教育孩子并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要为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儿子缺少的是同情心,他不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不懂得感知别人的痛苦,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不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同理心”缺失吗?

      我找到了教育儿子的突破点,但也深知让他转变过来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更不能指望一件事就让他改变,心里便想着在适当的场合寻找契机,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改善。

      正值周末,一群孩子在小区广场上玩。几个孩子因为抢球出现纷争,儿子挨了一个长得很高大的孩子的拳头。挨打后的儿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我趁机表现出同情,问他是不是心里很难受,儿子点头。我请儿子说一说挨打后的感受。儿子特别委屈,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便把心里对那个大孩子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包括他身体上的疼,包括他对大孩子拳头的惧怕,他对欺负人这样行为的愤怒和厌恶,还有挨了打之后的心有余悸。

      安慰一番之后,我问他:“儿子,你从前欺负过比你弱小的同学吗?”

      儿子承认自己欺负过。我问儿子现在觉得那样做对不对时,儿子很愧疚地摇头。就此,我对他说:“儿子啊,以后,咱再也不敢欺负小同学了。你想,被人欺负是一件多么痛苦的经历啊。”儿子很有感触地连连点头。

      不久后,儿子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我注意到,孩子和平时一样,在高兴之余流露出对考取第一名和第二名同学的不满、嫉妒。我知道儿子平日学习并不刻苦,课后也是唯完成作业是从,并不多预习复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幸运。于是,我便与他聊起这两位同学平日里的学习情况。儿子说,这两位同学课堂上听讲多么专注,回答问题多么积极,课后作业又做得多么认真,并且还列举了其他几位学习状态也特别好的同学。这样一说,儿子深深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学业付出上的差距,对于自己的成绩,也有了侥幸取得的担忧。

      后来一次上街,我与儿子遇到一位盲人,儿子很主动地带他过马路。表扬之后,我提起儿子班上的那位女同学,我并没有批评他,但他仍然满脸愧色,那感觉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推出多元智能理论之后,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善”的研究中。他提出一个观点,要想培养善良的孩子,就要让孩子对于恶行有认识,让孩子多看到别人的痛苦,知道痛苦是怎么回事。对儿子的无痕渗透,让儿子渐渐变得懂事。现在再读到这句话,真是深深赞同。这种渗透,可以举一反三,囊括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看到有人摔倒,让儿子把他扶起来;看到有人生病,给儿子讲述生病的痛苦;对于父母的老迈,让儿子看到我们的孝顺。同时让儿子想一想,当他摔倒了、病了、老了,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他。看到事业有成的人,讲讲他们的奋斗;看到穷人,讲一讲社会底层人的艰辛……这样,儿子也很容易地把努力与摆脱窘迫联系起来,对处于困境的人们,会逐渐产生出一份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