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年哪月哪个时辰,中国女人哗啦一下都心甘情愿地掏空自己的爱,悉数尽心尽意地给了孩子。几千年的传统,敬老、孝道,都叫这代人给拧过来了,她们给儿女当“奴隶”,为儿女呕心沥血,女人和女人比着谁最孝敬孩子。 可是,成长中的中学生,他们渴望独立,他们愿意自己开拓新的生活,新生出来的独立人格让孩子们骤然烦透了妈妈那种无限的关怀,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火冒三丈唧唧歪歪,令很多爸妈对孩子这种不识好歹十分不解,浮皮潦草地看,这种冲突被认为是青春期更年期之战。究其本质,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反抗过分呵护:妈妈——我不是你的爱犬。 虽然中国大城市路况复杂复杂,接孩子回家有安全保障,但每天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到学校门口翘首等着比自己高半头的儿子就有点太夸张太焦虑了。上初三的大男生15岁,连过马路都不能保证自己安全完成?鬼才信。可当母亲一想到孩子自己过马路,挤公交,心就提溜着无法再集中精力做事。 中国15岁少年连过马路家长都不放心,要牵着手,美国少年14岁就可以学开车领驾照。12岁的中学生就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填申请表,自己联系去非洲做交换学生。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成长的少年,心态素质将有多大的差距?!咱们是不是穷家养娇子? 我中华民族的子孙绝不比美国人的后代差。而现在的中国妈妈硬要变着法地把自己的孩子当爱犬养。说她们慈祥,那真是扭曲了慈祥的美意。慈祥是指博大的爱,宁可克制自己母性天然的“不放心”、“思念”、“亲昵需要”,也要包容支持孩子的一切渴望、梦想、兴趣,支持、体会孩子的最爱,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平等的生命,给予理解和尊重。 为了自己那颗放不下的心,不惜剪短孩子的翅膀,貌似慈祥,实则自私。 回国听说有一位女工,省吃俭用,每天带饭,坚持每天给女儿买好菜,单独开小灶,惯得孩子不知好歹,觉得自己就是公主,可以凌驾亲人之上。17岁还没洗过袜子,没拖过地板,没考上重点高中,父母花三万多元送她进入好的私立高中,公主没有半点不安和内疚。越发颐指气使,做富家小姐状,向爸妈要名牌,交友出手大方。家里生活因昂贵学费一下降到冰点,而这个笨女人经常抱怨丈夫没能耐,而看不到正是她的溺爱把女儿搞得人事不懂。一个好的家长,会告诉她家庭不宽裕,生活要简朴,小孩子要懂事,和爸妈共同分担困难,教育她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首先要尊敬为她赚钱打拼的爸妈,还要尊重爷爷奶奶,这样,即使学业不出类拔萃(那需要脑力),长大后,谋生安身立命都没有问题。 在美国为人母的女人都要进家长学校,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进修不同的培训课程,她们要考取母亲证书。怀了孕,分娩生出个娃娃,那只是血缘的母亲,合格的母亲是担负着十分艰巨的养和育的责任。养是指生活上的照顾、呵护;而育则是心灵建设。无论养和育都要科学化、时代化。养,绝对不是什么好吃的给他们吃什么,什么贵给他们买什么。中国这一代孩子是家长硬把他们给喂成肥胖儿,体重超常却智力不高。“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一分钱都不乱花,全贴在孩子身上了,只要他说要,我就砸锅卖铁也给他买。”这样坦率标榜自己的一位处级女干部,在自己女儿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时面无愧色地向其他女友传经送宝。就是这个让她十分自豪的女儿在大学第一学期暗恋一个英俊的男生,因为男生丝毫不在意她,她竟然退学回家,精神崩溃。因为她从小要啥家长就满足她,她以为只要她想要,她就一定能得到,而且应该得到。而爱情却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顺风顺水惯了,一旦得不到,心理就无法承受。这一代的中国家长这样过分宠爱孩子,这是爱他们呢,还是在害他们呢? 美国青少年素质培养就有培养放弃的能力训练,培养进取和培养放弃是同时进行的。他们的考试试卷就是大量题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看不会,你不行,立刻做下一道题,放弃是一种坚强。在考场学会放弃,在生活的转折关头也要学会放弃,这就是美国人挂在口头上的forget it(忘记它)。那个北京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因为失恋不上学了,是她家庭教育的失败,是过分溺爱的恶果,也许是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氛围造成的吧。 把孩子宠物化,害了孩子又招孩子烦,没准还被抛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