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专家张怡筠认为:当今社会是个以情商论成败的时代。80%情商+20%智商=成功,100%情商=幸福!因此,情商教育是每个人的人生第一课! 没有EQ,IQ再高也枉然 如今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极具女人魅力的张怡筠,小时候十分活泼,很有自己的主见。为此,她有时会挨妈妈的打。因为张妈妈小时是被父母用打骂方式教育长大的,刚开始做母亲的她,也有样学样地打骂孩子。然而在12岁那年,妈妈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夜间失踪”后,小张怡筠突然发现:“妈妈变了,原来会打人的妈妈再也不打人了。”后来她才知道,妈妈是去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成长课程,因而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妈妈不再打孩子,她变得亲切和幽默,变得更愿意花时间跟她玩耍,听小孩说话。而且更多时候,妈妈会鼓励她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并不断给予表扬。 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张怡筠意识到心理学对人的重要影响力,因而立志要成为心理学家,后来一直投身于情商的研究与教育工作。 情商(EQ),是情绪智力商数的简称,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及管理能力。情商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情绪认识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认识他人情绪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运用情绪,圆满处理自我及人际关系,达成生命目标的能力。 张怡筠说,研究发现,对一个人的成就及幸福的贡献,情商都比智商重要多了!而情商有部分会受到遗传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及学习更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会弥补孩子情商的“先天不足”,培养出有高情商的孩子。 情商教育第一课:自信 自信,指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是对自己外貌、能力、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持有非常积极的信念。自信的孩子有两大正面自我认知:“我是可爱的”“我是能干的”。 从本质上看,“我可爱”源于孩子从他人口中获得的积极评价,“我能干”源于孩子过往胜任某项工作或任务的经验。如果想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呵护和强化孩子的这两个信念,家长们不妨这样做: 实践和体验,让孩子的自信更扎实。让孩子体验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感受,能增强孩子自信。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小到吃饭、穿衣、刷牙、洗脸,大到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应酬,家长没必要包办代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相对简单的家务并及时给予认可,“你把地板扫得很干净,真让妈妈大吃一惊!”孩子会因此获得胜利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也获得了父母的认可,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意而更加自信。 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能让孩子更相信自己,怎么做更有效。 首先,肯定和鼓励要及时,孩子一有良好表现就要给予肯定。 其次,肯定和鼓励要具体而不是泛泛的“你真棒”。例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父母可以这样表扬,“今天,你不需要提醒就自己主动收玩具,而且摆放得很整齐。”具体的反馈,会让孩子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该继续怎么做。 另外,肯定和鼓励要客观。许多家长可能会认为,时不时夸孩子“你真棒”“你好聪明”会让孩子更自信。实际上,自信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孩子才能从内心真正认可自己。因此,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他(她)做某件事情的具体经过,一边帮孩子梳理当时的情绪感受,一边对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让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更全面,获得更扎实而不是盲目的自信。 比如那个嚷嚷着不会做拼图的孩子,张怡筠建议家长这么做,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当孩子说“我拼不好,还是妈妈帮我拼吧”时,妈妈先鼓励孩子参与拼图活动,“我和你一起玩拼图好不好?”当孩子成功找到一片拼图,妈妈要及时肯定,“宝宝找到一块合适的拼图啦,真是努力的好孩子!”此外,妈妈还可以时不时“示弱”,“宝宝,快来帮妈妈,妈妈怎么找不到呢?” 当孩子认为自己的存在有价值、被人爱,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各种挑战,也就获得了通往成功和快乐的钥匙。 情商教育第二课:处理冲突和愤怒情绪的能力 很多孩子非常自信,他们也擅长在公开场合积极表现并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但是,动不动就发脾气、面对冲突要么回避要么采取极端方式,也是张怡筠在亲子课堂中遇到的很普遍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课堂上,有很多孩子是那种十分讨人喜欢,一看就是小甜心的孩子。他们的嘴巴特别甜,也总是开心不已,就像小天使一样。”张怡筠说,但当他们的父母被要求“描述孩子”时,竟然有高达95%的选择“易怒”。很多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时,要不觉得“等一会儿就好了”,要不和孩子一起恼怒发飙。其实这样做,对培养孩子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毫无作用。张怡筠一向很注意国内外关于儿童情商教育的研究,2010年以色列一项研究发现,家长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哭泣、发怒等,或要求孩子压抑情绪,会削弱孩子的情绪觉察和共情能力。 当孩子悲伤或愤怒时,家长要避免哪些误区?美国学者John Gottman博士认为,有三类做法不利于培养高情商孩子:第一,忽视孩子负面情绪,觉得无关紧要;第二,对孩子负面情绪不满,甚至指责或处罚他们;第三,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但却没有引导孩子如何处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