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视觉的大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发展研究  

——试谈概念教学中例题设计的常见误区及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万辉(1971-),男,E-mail:gaowanhui@163.com,陕西武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社区规划、区域旅游与旅游景区开发,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李九全,西安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分化与构成及其规律研究,是国际城市(社会)地理学界的基本研究属性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自19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已对城市边缘社区从经济、土地和社会空间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有益的实践应用,国内学术界结合相关案例从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空间演化、居住流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正面临生态、公平、经济、交通和社会压力的多重挑战。文章以近年来西安城市边缘正在形成的典型社区为例,从多元化视角研究其现实发展,构建多样化、包容性和充满选择空间的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发展理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3)10-0068-06

      修回时间:2013-08-06

      1 背景与问题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

      从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到从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再从简·雅阁布斯(Jane Jacobs)到莱昂·克里尔(Leon Krier),国外学术界在对城市以及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力图发现能倡导完整的多种多样社区的理想主义范式,其研究视角已从经济空间主体转变为社会空间因素为导向的评价,尤其是从城市社区空间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角度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研究体系,颠覆了唯物条件的过度关注,转向社区的人本需求[1-3]。

      19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有关城市社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城市社区空间构成要素体系及其对社区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区综合客体和社区感知两类评价体系;二是城市社区空间研究内容的明晰与细化,形成了社区环境空间、社区文化生态和社区健康与管治三个渐次深化的研究领域[4-5]。其在社区理论的实践应用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于城市社区规划的方法论探讨,可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段:1970年代基于人本主义的行为方法和人类生态方法;1970-1980年代的结构主义方法;1990年代以来基于文化转向的新现实主义方法、后现代主义方法和女权主义手段[6-8]。

      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城市社区研究呈现两方面鲜明特点:一是“新城市主义”对社区空间的公正规划研究,追求社区“平等价值”和社区“混居”;二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规划技术手段,建立新型的城市与边缘社会区域社区,由专注“以人为本”理念深化为人本思想为主体的“新人本主义”理念,充分考虑社区所有生物种群的“生命相互依赖”,强调社区的城市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自然属性构成的社区结构的平衡,促使城市社区呈现多元化的城市化现象[9-10]。

      国内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发端于1990年代,其主要采用国外1980年代社会区域多元统计学的多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划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11-15]。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应用形态分析、综合因子分析与行为方法研究了我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与演化、社会空间分异、居住流动等[16-22]。总体来说,国内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多注重于城市社会区域整体空间的演化与居住社区分异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学术成果。国内学术界还较少针对城市不同功能类型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城市边缘社会区域社区发展的内在因素进行研究。

      1.2 研究意义

      199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令世界瞩目,居民对社区质量的要求日益高涨,特别是对城市新建社区的审视已从最初比较单一的住房质量扩展到整个社区的质量,从实现“小康住房”转变为“小康社区”,对社区生态环境、社区服务设施和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社区居民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边缘区域空间扩张明显,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浐灞新区、西咸新区、曲江新区等新社会区域正在城市边缘形成。本文以西安市为例从社会多元化视角研究其新社区空间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2 大城市边缘区域社区发展的理念与模式

      2.1 大城市边缘区域社区发展的趋势

      2.1.1 总体发展趋势。城市边缘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交融过度地带,我国大城市社区郊区化是改革开放后城市社区发展的主导趋势,出现了大量新兴社区[23]。大城市郊区新社区的发展可概括为两类,一是单纯为疏散城区人口而发展的城市边缘郊区住宅社区;二是适应大都市区域整体发展需要而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区或开发区性质的社区,重视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域社区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24-25]。一是在大城市地区多中心重构背景下,致力于发展新的城市核心社区;二是以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成长为能承载巨型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社区;三是以城市中心社区的更新改造为契机,构建健康发展的城市中社区;四是通过可持续新社区的建设来满足居住和环境保护的社会需求。

      2.1.2 社区生活空间分异。由于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域住房价格过高因素和城市政府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城市生活空间快速向城市边缘区甚至于远郊区扩张,加剧了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分异。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呈现为城区中心区的高收入阶层生活空间,靠近城市中心区的中高收入阶层生活空间,城市边缘区的高等级社区、经济适用房及外来人口的棚户区生活空间;城市社区的消费文化生活空间表现为高收入阶层消费文化生活空间,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文化生活空间和低收入阶层消费文化生活空间的快速分异[26]。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分异促使边缘区域社区生活空间的剧烈变化,阶层之间对空间的争夺日益剧烈,带来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威胁到整个城市社区及社会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2.1.3 社区生活空间结构演化。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也在不断演化,城市边缘区域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由传统乡村聚落社会类型演化过渡到现代城市生活类型。在这种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促进了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破坏了边缘区域原有生活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平衡[26-27]。城市边缘区域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使其生活空间结构形成的机理发生了变化,社区的适居性和生活空间结构的因素与配置具有复杂的多重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