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3)10-1173-07 修改日期:2013-06-05
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围绕碳排放的相关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从模型角度出发进行定性分析,另一些学者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岭回归法和脱钩指数等分析方法对某一行业或地区碳排放现状进行定量分析[1-9]。但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在
排放量计算上往往忽略3个重要问题。一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和各省市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消耗单位能源产生的
数量必然存在差异,即使同一省份,随时间其数值也不断减小,而学者通常采用均值计算。二是往往忽略森林等对
的去除效应。即使一些学者考虑了该因素,他们在计算时也涉及到每公顷森林年吸收
数量这一数据。然而该数据文献报道差异巨大(从2.0[10]~328.5 t/
[11,12]),这些学者又没有明确提供该数值,导致无法判断数据大小。2005年7月在“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周国逸研究员首次在国际学术界精确计算出每公顷森林1a可净吸收0.5 t碳[13]。三是一些学者将碳排放量和
排放量混为一谈,其实二者相差44/12倍。基于以上3种问题,导致在
计算上存在巨大误差。 本文通过中国2005-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
排放量的数据,采用外推模型首先计算出了2005-2010年每年、不同省份的煤转化成
的折算系数,从而更加合理地计算不同年份各省
排放量。此外,本研究考虑了各地区森林和城市绿地对
的去除效应,将该地区净的
排放量作为衡量该地区
排放的基础数据(考虑每公顷森林对
吸收数量时,采用了1.83 t[13])。本文在整个计算和分析过程中,还将经济学中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和地理学中变异系数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从区域经济地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六大区域和29个省市2005-2010年(2005前和2010年后数据报道不全)
净排放的时空演变特性,并对差异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以更加合理、更加精确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对中国
净排放现状进行分析,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等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