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的时空特性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洋(1980-),女,吉林临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18500510@qq.com,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陈才,教授。E-mail:348013464@qq.com,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7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为深入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年份能源转化成效率差异性基础上,以扣除掉森林等对吸收后的净排放量作为基础数据,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对2005-2010年中国六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及西藏和新疆)人均和单位GDP的净排放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对2005-2010年地区和省市差异变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和东北地区人均净排放较高,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单位GDP的净排放较高。宁夏、内蒙古属于人均净排放强度区;江西等省属于低度区。省际间差异呈现“震荡”,总体略呈减小态势;宁夏等省一直属于单位GDP 排放强度区,北京等省市一直属于低度区,2007年以后各省差异缩小。最后对中国低碳发展的未来提出了“区域和省市间补偿”等建议,以期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3)10-1173-07

      修改日期:2013-06-05

      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围绕碳排放的相关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从模型角度出发进行定性分析,另一些学者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岭回归法和脱钩指数等分析方法对某一行业或地区碳排放现状进行定量分析[1-9]。但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在排放量计算上往往忽略3个重要问题。一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和各省市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消耗单位能源产生的数量必然存在差异,即使同一省份,随时间其数值也不断减小,而学者通常采用均值计算。二是往往忽略森林等对的去除效应。即使一些学者考虑了该因素,他们在计算时也涉及到每公顷森林年吸收数量这一数据。然而该数据文献报道差异巨大(从2.0[10]~328.5 t/[11,12]),这些学者又没有明确提供该数值,导致无法判断数据大小。2005年7月在“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周国逸研究员首次在国际学术界精确计算出每公顷森林1a可净吸收0.5 t碳[13]。三是一些学者将碳排放量和排放量混为一谈,其实二者相差44/12倍。基于以上3种问题,导致在计算上存在巨大误差。

      本文通过中国2005-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排放量的数据,采用外推模型首先计算出了2005-2010年每年、不同省份的煤转化成的折算系数,从而更加合理地计算不同年份各省排放量。此外,本研究考虑了各地区森林和城市绿地对的去除效应,将该地区净的排放量作为衡量该地区排放的基础数据(考虑每公顷森林对吸收数量时,采用了1.83 t[13])。本文在整个计算和分析过程中,还将经济学中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和地理学中变异系数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从区域经济地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六大区域和29个省市2005-2010年(2005前和2010年后数据报道不全)净排放的时空演变特性,并对差异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以更加合理、更加精确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对中国净排放现状进行分析,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等措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