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苏联时期俄乌关系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恕,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倍德,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2011级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俄罗斯研究

内容提要:

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同源于东斯拉夫人,双方在宗教、文化上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差别。西乌克兰由于受波兰长期统治,在文化上与俄罗斯的差别就更大。300多年来,乌克兰曾是俄国与苏联的一部分,经历了“俄罗斯化”过程,同时也有苏联时期大清洗、大饥荒等痛苦的经历,卫国战争期间,一些乌克兰人还曾与德国合作反对苏联。这些历史、文化因素使乌克兰东西部在对俄关系上有明显差异,也在苏联解体后与俄罗斯的关系中引起了一系列争议甚至冲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73/77(512)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13)05-0023-(19)

      独立之后,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之间的摩擦和争议不断,不仅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地区问题的热点。在一些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上,如克里米亚的归属、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租赁、天然气供应等,两国唇枪舌剑,政府、议会、公众、媒体都卷入其间。但这些问题的激化程度有限,持续时间不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两国之间关于历史文化的争议和冲突。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是东斯拉夫民族,在文化方面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且有300多年同属一个国家的历史。但双方在文化上也有不少差异,在同一个国家的历史经历中又存在着不少分歧和矛盾。这些问题随着两国的独立,一下子爆发出来。客观地讲,争议主要是由乌克兰方面提出的。主要表现是:强调乌克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差别,以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而不是相近的;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提出质疑和新的解释,认为帝俄、苏联时期所编写的历史叙述没有反映乌克兰真实的历史,乌克兰在帝俄和苏联时期处于不平等地位,中央政权对乌克兰实行了多方面的不平等、甚至是殖民主义的政策,乌克兰的历史必须重新编写,等等。这些观点广泛出现在学术研究成果、媒体乃至官方文件中,形成了一股重新塑造乌克兰历史的社会潮流。为了首先在青少年中建立新的历史-文化观,乌克兰政府在独立伊始就开始编写新的乌克兰历史教科书,上述观点成为主导思想。应该指出,这一过程及其生产品明显具有反俄罗斯、否定苏联的特征,成为乌克兰相关内外政策的文化支撑,并在乌克兰的对外关系中表现出来,本文就对这一情况做一概要的分析。

      一、乌克兰东西部不同的历史—文化进程

      公元9世纪由古斯拉夫部落建立的基辅罗斯,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的起源。那时的古斯拉夫部落还没有分化,因此可以把基辅罗斯的居民称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共同祖先。

      在弗拉基米尔一世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将基督教正教定为国教,此举确定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绝大多数人的精神归属,它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可以说,俄罗斯文明的摇篮是基辅罗斯,而基辅罗斯接受东正教则是俄罗斯文化的第一个历史里程碑。

      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文明的起源贡献巨大,它所使用的“古教会斯拉夫语”及相应的文字,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最早使用的文字。迄今为止最早记载俄罗斯历史的文献《往年纪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ъх лет)就是用这种语言的文字写成的。此外,俄罗斯最早的文学、艺术以及法律等等,都是在东正教会的推动下出现的。由于基辅罗斯对于俄罗斯文明的重要作用,俄罗斯人把乌克兰的基辅视为俄罗斯文明的起源,称基辅为“俄罗斯诸城之母”。

      12至13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基辅罗斯逐渐灭亡,在其地域内兴起了两个中心,一个是罗斯西南的加利西亚①-沃伦公国,另一个则是罗斯东北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13世纪20年代,蒙古人打进了东欧,使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征服了包括罗斯人在内的斯拉夫人,但罗斯西南部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并没有被征服。“‘在这个强大的公国存在着另一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它在上百年的时间里继续着古罗斯的传统。”②因此,从政治与文化传统延续的意义上讲,加利西亚-沃伦公国成了基辅罗斯的直接延伸。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乌克兰进入领土-文化分裂的时期:乌克兰西部(即加利西亚-沃伦)已和罗斯其他地方(包括东乌克兰)在政治文化上开始有了差别。东部逐渐受到蒙古-鞑靼人越来越深的影响,而西部则较多地保留了古罗斯的政治文化。1340年,波兰入侵加利西亚,使乌克兰逐渐沦为波兰立陶宛共和国的一部分,此后波兰对乌克兰的统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③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波兰统治下的西乌克兰是天主教的领地,而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对立深化了东西乌克兰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④

      1648年春天,乌克兰人首领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发动了反对波兰统治的大起义。在经历了数年的战争而无法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以赫梅利尼茨基为首的乌克兰上层,选择了与俄罗斯联合以摆脱波兰人统治的道路。1654年1月,双方签署了著名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实现了合并。尽管有关《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的目的、内容、结果等,目前在俄乌双方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⑤,但是,协议之后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却无法否定,这成为乌克兰历史和俄乌关系中最重大的转折点。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订十多年之后,1667年1月,莫斯科公国和波兰签订了《安德鲁索沃条约》,将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正式划归波兰统治,而东岸则划给了俄罗斯。两岸乌克兰人各有自己的首领—盖特曼,但分别由波兰和俄罗斯批准。乌克兰的这一次领土-政治分裂,使乌克兰的文化失去了统一的空间,东西乌克兰在文化上分别受俄罗斯和波兰的影响,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