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11-0143-10 英国文化研究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把大众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用来指“使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显得与众不同的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无论这种生活方式是属于一个民族的、一个时期的、一个群体的或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①。基于公共性、大众化的娱乐文化更强调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符号的创造和使用。在近代上海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文化娱乐市场的商品化,迫使公权从文化娱乐市场上退缩,使得戏剧文化娱乐的私人性日益显现,娱乐休闲成为人们的私人生活方式,“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闲暇(方式),也就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②。上海作为中国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在西方文明的传入过程中,日常的戏剧娱乐文化最贴近百姓生活,较能反映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物。在上海,这个过程同时还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因新的公共构造所产生的文化活动和表达方式的扩展,还有城市文化生产和消费空间的增长。”③研究在东西方戏剧娱乐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西式戏剧文化与本土戏剧文化是如何调适的,上海又是如何在两种娱乐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的,这对研究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及其文化精神的形成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的近百年时间中,西方文化对上海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戏剧演出内容的变化及其功能的改变体现了西方新式娱乐观念的渗透和影响,这与上海原有的传统娱乐观念发生了碰撞冲突,并逐步走向融合。本文以戏剧文化为例,从微观的角度来展现近代上海中西娱乐观念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进而窥探中西戏剧文化对上海大众文化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形成所起的社会作用。 本文力图从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视角,揭示近代上海社会嬗变中戏剧文化的变迁,中西娱乐观念的冲突与融合,近代戏剧文化的社会作用,及其在近代海派文化精神形成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冲突与交融:从传统剧目到西式娱乐 在现存的近代上海城市娱乐文化的史料中,有许多关于戏剧文化内容和功能的描述,这里侧重于1843—1937年这段时间的戏剧娱乐文化及其观念变化,特别是传统戏剧娱乐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 1.从传统剧目到西式娱乐(1843—1895) 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并不是一个出众的城市,彼时江南最发达的城市是苏州和扬州,而上海则被称为“小苏州”,其戏剧娱乐方式主要以追随苏扬昆曲最为典型。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由于战争移民的缘故,昆曲的活动逐渐移至上海,从此上海开始成为江南娱乐文化的中心。就戏曲演出而言,可以说是“全国性戏曲演出的中心”④了。开埠初期,昆剧演出主要在上海私家花厅和花园进行。咸丰初年,许多昆剧班社转移到上海,甚受时人欢迎。与此同时,上海出现一家最早的营业性戏园“三雅园”。但昆剧称盛上海的时间并不长,至同治初年,徽班势力大盛,形成了昆、徽相争的局面。光绪初年,京班自京津南下进入上海,很快取代昆、徽的地位,使上海剧坛发生急剧变化。 在传统戏剧的兴衰更迭中,西方新的戏剧艺术表演形式悄然进入上海,早在鸦片战争之初,作为最原始的话剧——所谓的西方“新戏”或“时装新戏”就已经在这座城市出现。此后,话剧、歌剧并行于沪上。1860年,英美人士就创建了ADC剧团。但在传统思想的控制之下,国人一向遵从儒家道德规范,凡事讲求忠孝节义,以礼为先,戏剧娱乐观念也是以此为核心。以固有立场总结观剧之举的三大益处已经深入人心:“大则可以尽孝养,中则可以寓劝惩,小则可以破忧愁。”⑤因此,在上海开埠之后,与此类观念格格不入的戏剧娱乐行为,遭到了本地士绅的极力反对。其中,关于上演“淫戏”(有关男女爱情故事的戏剧)的反响最为强烈。在西方人看来,这属于人之常情,并无不当;但在本土士绅看来,却有违礼教。这无疑是西方自由主义戏剧娱乐观念与本土传统观念的激烈碰撞冲突。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官府的禁止、士绅的排斥之下,“淫戏”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从某种意义而言,娱乐文化环境正发生变化,使所谓的“淫戏”拥有存在的土壤。 换言之,人们的娱乐观念在发生着不易为人察觉的转变,而这也是由更为开放的演出场所,从形式到内容逐步带来的改变所显现出来的。1880年之后的私园开放就是对上海市民娱乐活动影响较大的事件。当时所开放的主要花园有张园、徐园、愚园、西园等,这些“集自娱于一体,集花园与茶馆、戏院、会堂等功能于一体”⑥的花园,或许可以看作是后来极盛的游乐场文化之肇始。1885年上海私园开放以后,张园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娱乐场所之一。除了类似张园的开放式多功能花园之外,戏园的改进也对上海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873年12月,西国一座新戏院落成,华人争相观看,发现“此院视金桂丹桂两戏院较大。而院内整设甚为精致,楼座两层,座椅方便。戏台之后地位广大”⑦,这种新式的戏院不仅解决了当时传统戏园的空气不流通问题,同时扩展了民众活动空间,并且还增加了风扇,用以在夏天招揽更多观众。此外,这些现代化的剧场,使用了现代化的旋转舞台、西式布景、道具及灯光设施,在基础设施逐渐西化的改建过程中,民众在享受改良戏园带来的舒适环境的同时,迎合了新时代的观众听新戏的生活方式,也使现代上海人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更为西化的娱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