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类学

作者简介:
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曾任伦敦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系教授,1973年被授予英国爵士勋章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

内容提要:

艺术是人类认同的产物,它取决于人的社会性存在。在艺术人类学的视域中,美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是在强烈的西方哲学意味的分析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感知能够唤起欣赏者多样化的情感反应。异域艺术在现代社会语境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冲击和政治的“力”的影响,其利弊是同时并存的。我们所研究的异域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张力的产物。这种张力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家的人格或他与他的社会的所有关系,而且还存在于政治体系中的冲突力量之中。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章编号:1003-2568(2013)06-0075-12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选自Jeremy Coote和Anthony Shelton所编《人类学、艺术和美学》(Anthropology,Art,and Aesthetics)

      对于艺术与人类学的讨论,很难在描述和理论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呈现人类学对于艺术的丰富研究,又不能陷于细枝末节,还要指出我们研究的异域艺术,即所谓的原始艺术对于将艺术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讨论人类学对于艺术的贡献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一般意义上的艺术。

      艺术的若干定义

      在英语中,“艺术”(‘art’)一词(Kunst和其他术语有着不同的意蕴)是一个常用术语,并且涵义异常散漫。这个词几乎可以指涉所有运用技巧的方式,从厨艺或演讲(修辞术)到各种各样的绘画和雕塑。从历史上来说,绘画、建筑、音乐和诗歌(或者广义上的说文学)都可以称为“美的艺术”(fine art)。在英国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从斯莱德教授(Slade Professors)对它的定义开始,美的艺术(fine art)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独立学科。研究这些美的艺术的,尤以美学备受关注。美学乃关于趣味(taste)的哲学,或更广义地说,关于感性认识的状况。在此,它主要研究对一件艺术品的形式特征的反映,当然更多是在西方语境之中的研究。那么人类学家如何介入这一领域?因为对他们和社会学家来说,艺术在本质上被视为是社会的产物。从人类学的立场来看,即使是最简单的事物,比如面具、人形图案或丧葬歌曲,都传达了该事物所由产生的地区对社会、仪式和经济等基体的认识。

      人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艺术。25年前,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认为,艺术是人类经验的扩展。由于对西班牙文学作品充满活力的生动比喻的喜好与熟悉,他引用了何塞·奥尔特加·贾塞特(Jose Ortegay Gasset)的关于艺术的比喻,艺术就像是面向花园打开的一扇窗,是一幅可以让人们看到有趣事物的幻灯片。①但雷德菲尔德指出,运用现代非具象艺术理论分析,艺术中就不存在这样的花园,而是由观众从艺术作品中发现其所体现的美感(雷德菲尔德同时指出“窗子”的定义并不具有普遍性,比如在非洲和大洋洲的传统建筑就没有“窗子”的存在)。非洲的艺术形式作为异域艺术很难为西方人所理解,因此,对于人类学家来说,他们应当对非洲艺术创作和其中隐含的智力和情感意义进行阐释。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分析一幅巴厘岛火葬队伍绘画的组织结构时使用了一种交流模式(communication model)这一概念,他认为艺术是人们追求美的基础组成部分。借用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观点,“艺术”一词指的是自然简化或自觉意识和自欺能力的缺乏,对美的追求是对自我进行的根本性整合。他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人的精神组成与艺术相融合。20年前,在他的一篇关于流行时尚的文章中,他坦率地说,我只谈到了符号所表达的表面意思,而没有考虑到符号所要表达的隐含含义。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交流活动,是一种让信息在意识和下意识之间进行转换的技能。②在这一层面,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大家普遍认可的关于艺术的看法。在这个研究中,我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与雷德菲尔德的研究方法相比,这种研究方法没有那么厚重的比喻性;相对于贝特森而言,这种研究方法不过分强调符号信息传递的特点。相对而言,这种研究方法更为中立。我认为,艺术部分源于对现实经验或想象性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最初它就是一种对秩序的认知,并且伴有该秩序内的正确性感知,它未必令人愉悦或产生美感,但必须满足人们某种价值的内在认知。从相对静止的心理认知到具有创造性的直接操作,上述模式的类型各不相同,但它绝不是单纯被动的状态,它包含了生发自艺术品的某种概念性或情感方面的要素。对很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来说,形式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但这只是相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而抽象绘画和建筑艺术中符号和对象的融合,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对许多专业的艺术作品而言,符号和信息是有效的隐喻方式,但贝特森指出,相对于平常我们所了解的来说,有些艺术作品的意义很难被理解。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比直接表达和选用其他方式更能表达出所要传递的信息。

      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形成于艺术与语言与科学、工艺、宗教或者是约定俗成的风俗等多种形式的经验对比。同时,这些对比可能重叠出现,人们经常混淆。一些现代派建筑师认为,“建筑艺术”同样也是一门科学。即便在主要的科学理论中,如杰出的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Niels Bohr)对量子理论的洞察和发现,亦可被描述为“对理解力和巨大能量的审美结构的创造”。③艺术与工艺不同,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高雅的,无功利性的;而工艺则是一种实用性的科学技术。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艺术和工艺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比如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的自传、鲍豪斯学派(Bauhaus Group)的建筑或者说亨德米特(Hindemith)的“实用主义音乐”等。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很相似,如果从创作是否具有社会价值来看,那么艺术家首先是一个匠人。也就是说,即使是在西方社会,艺术和工艺的主要区别也是基于社会价值而非美学和其他因素。

      艺术和宗教的关系很复杂,通常艺术带有为宗教服务的功用,同时,艺术也会以宗教为其创作主题。例如,埃里克·吉尔(Eric Gill)的雕刻作品就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尊敬,所以,艺术也可以被称为是宗教艺术。此外,我认为宗教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人类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基于人类经验,以其特有的形式用来表达欲望、希望以及恐惧。④在我看来,艺术强化了宗教的神秘性,并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传递了符号信息。

      艺术和自由相连,与约束相对。正如埃里克所说:“小心翼翼的人成不了艺术家。”⑤确实,西方艺术家们运用象征性的方式来描述挑战性,甚至是革命性的观点,而社会也能接受他们。有时候,艺术家们也会自觉地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去。波西米亚主义(Bohemianism)的思潮影响了19世纪甚至是20世纪早期的西方艺术家们,虽然这一思潮已经不适应于当代的许多艺术家。艺术家自身所拥有的技术规则和灵感的逻辑性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人类学家还是艺术史家,都承认传统对于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束缚力。人类学家发现,一些超自然的神秘规则也在影响并约束着非洲和大洋洲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艺术和自然则是另外的一组对比。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是人工的产物,是经由人加工创作产生的,但超现实主义者认为,许多看似违背常理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其创作原型和其所指代的含义。艺术素材随处可见,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水晶石上自然的纹路,鸟儿的歌唱,犁地所留下的痕迹都可以被理解成为艺术的早期形态。它们都源于自然但又经过人类的自我认知而转变为艺术。艺术是人类认同的产物,它取决于人的社会性存在。艺术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基本形式,但只有当这种形式承载了人类意图,被赋予了人类的特殊含义才能被称为艺术。因此,我认为,关于自然美和人工美⑥的争论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两者对所选用的材质不同,这种的争论是错误的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