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实证分析

——基于对江苏省部分大中小学的调查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贵权,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对江苏省部分大中小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已取得很大进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类融入主体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强,方法途径创新程度还比较低,业已拓展的途径、选择的方法还远没有释放出应有的能量、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利、成功、持续融入国民教育的需要,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融入主体体系中的各类主体,都应当增强融入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自觉,并作出相应的努力。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4)02-0044-06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之一,更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举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必须讲究方法途径。近年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现状如何、效果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方面,我们致思、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思考。

       一、融入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主要进展

       我们坚持问卷调查与座谈调查、走访调查相结合,以问卷调查为主。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城乡中小学召开了7次座谈会,并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与以往将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具有承接关系。近年来,在继承以往融入方法途径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动、调控有力

       党和政府的决策推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一途径是具有统领性的融入途径,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大融入途径各自作用的发挥以及互动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融入途径功能发挥的程度。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大决策,拉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序幕。为贯彻这一重大决策,中宣部、教育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比较重要且具体的举措有:下发通知、发布年度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各环节,要求高等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思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搞好衔接,修订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修订本科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修订研究生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大纲,重视培训德育课程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骨干教师,以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总体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纳入中考、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范围,这是一种有力的导向,也是一种长效机制。此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必要的督查工作。

       (二)德育课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

       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德育课程,是新中国国民教育的鲜明特色之一。目前,我国在小学开设品德课,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在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在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历来是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这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教师、大中小学学生的认可率分别为65%、66.25%、81.2%、84%)。而只有20%左右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其他课程也发挥了融入途径的作用。应该说,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这种实际地位,符合党和政府关于德育课程的地位预设、功能定位。

       (三)拓展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开放性和隐性融入途径

       适应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接受心理偏好的变化,在继承以往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中小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途径的选择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实践、校园媒体、环境熏陶等开放性、隐性比较强的融入途径深受学生的喜爱。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观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宽松自由度较大、自主性开放性强、体验真切等,而最受学生喜爱。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开辟的各种融入途径中,社会实践是学生喜欢指数最高的融入途径。

       近年来,大中小学特别是大学高度重视校园媒体建设,除校园广播、报纸、电子显示屏、学生社团刊物外,校园网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进教室、进学生宿舍,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校内网站、BBS争奇斗艳,实现了与大众传媒的对接和交融。这些校园媒体信息量大、学生选择自主性强,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大学生全天候学习生活的家园。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中小学普遍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许多学校的人造景观宜人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文内涵很是深刻,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令人深思、启人心智,许多学校的人文环境越来越注重体现传统与现代、个性与共性的融合,传统、个性侧重于表现校史中的亮点、杰出校友的事迹和地方特色,现代、共性侧重于表现举世公认、全国赞誉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事迹和具有时代意蕴的设计等。这样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思想文化熏陶作用,受到学生的喜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