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秉公,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理念,是由文明的特性、时代的特性和价值观的特性所决定的。“高势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是具备真理性精神品格、民族性精神品格、时代性精神品格、包容性精神品格和开放性精神品格。“高势位”核心价值观应具备引领和整合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塑造新人等多项功能。同时,“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途径和方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02-0004-07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高势位”建构理论,培育和践行“高势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高势位”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相比,不仅这种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层次高和范畴的位阶高,而且特别是它自身所内蕴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也高,从而具有更大的势能和位能,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所谓“高势”,主要指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相比,这种核心价值观所内蕴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高和水平高,从而具有强大的理论势能。所谓“高位”,主要指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相比,这种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层次高和所使用的范畴的位阶高,从而使它能够具有统摄其他价值观所必需的逻辑位能。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要想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居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引领、凝聚、统摄、稳定、动力等社会功能,必须进行“高势位”建设,具有更大的势能和位能,成为“高势位”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进行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然而,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关键在于其所建构的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同时代其他国家核心价值观相比是否是“高势位”的国家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必要性

      “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层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文明特性所决定

      一般而言,文明是以“价值信仰”为核心和纽带而建构的生存共同体。“价值信仰”系统规定文明的发展方向,是文明凝聚力的基础和精神动力源泉,关系文明的起伏盛衰和存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价值信仰”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伟大“铸魂工程”。只有“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性精神保证。

      (二)时代特性所决定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时空观。旧日的时间与空间是具体的统一,相互不可分离,都不能独立存在。今日的时间已被“抽离”出来,能够脱离具体空间而独立存在,使具体空间与全球空间无缝衔接,实现全球参与和评价。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时间与空间已被重组,能够建构“关于行动和经验的世界——历史框架”。[1]也就是说,今天人们已有条件实现全球性的存在、参与和评价,成为“共时性的全球存在者”。今天人们能够共时性地对本国核心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核心价值观做全球性的认知、比对和评价,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高势位”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

      (三)价值观特性所决定

      价值观的特性要求核心价值观必须“高势位”培育和践行。主要有:

      1.核心性。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社会价值观念具有结构性。马克思在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指出:“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出整个体系。”[2]每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就是这种思想“群”、思想“系列”和思想“体系”,具有网状结构,有核心。在这个价值观念网络系统之中,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能量),能够吸引和凝聚其他价值观念,使之紧紧地围绕自己运动,形成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要想保持核心价值观地位并发挥应有作用必须“高势位”建构。

      2.流动性。季羡林先生说:“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3]价值观念的流动是由观念文化的“势位差”引起的。“高势位”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向“低势位”的价值观念流去,并改造“低势位”的价值观念,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辞海》在解释“势”与“位”时指出:“势”,物理学名词,亦称“位”,描写“场”的一种量。“势能”是指物质系统由于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不同物体之间“势高”则“能高”,“势低”则“能低”。由于存在“势能差”,推动物体发生运动。文化学借用物理学的“势”、“位”概念,提出价值文化“势差”或“势位差”理论。价值观念的“势位差”,是指不同价值观念因其自身所内蕴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不同,以及知识的层次和概念范畴的位阶不同,所具有的势能和位能不同,从而形成的“势位”差异。这使得不同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及标矢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推动价值观念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影响和改变“低势位”价值观念,这个趋势最终无法人为地阻挡。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价值观念的全球性流动中处于强势地位,流向全国和全世界。

      3.认同性。公民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主体反思性行为。这个过程不是“木桶装水”、“白纸绘画”,不是“认识论”所说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反应论”所说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反思性选择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对作为“接受客体”的价值观的审视、解读、评价和选择,是一种不断发问、追问的“反思性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大体要经过以下五种“反思性咀嚼”:适应性反思(对“接受客体”是否有利于接受主体适应“接受情境”的反思)、价值反思(对“接受客体”价值的分析、评估和反思)、逻辑反思(对“接受客体”的合规律性、合真理性反思)、事实或知识反思(对“接受客体”的真实性、事实性反思,也即“信度”与“效度”反思)、超越性反思(对“接受客体”的创新性、发展性、超越性和表现美的反思)。可见,使公民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建立起信念,是一项极为复杂、深入、细致的工作。只有“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其具有强大的理论和道义力量,深入人心,获得合法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