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怎样做科研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问题值得关注,他们的许多困扰都与此有关。他们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关注面过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为此,首要任务是确立一个较长期研究的主攻方向,并围绕这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4)01-0062-004

       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科研问题值得关注,他们的许多困扰和不如意都与此有关。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思政课教师们的科研状况,有必要对大家面临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做一梳理,并集众人之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就此做初步尝试。

       一、科研对思政课教师的意义

       作为思政课教师,对科研不要有畏难心理,也不要有对立情绪。不要想:难道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科研吗?教书育人不是最重要吗?高校过于重视科研难道是正确的吗?最好不要这样想问题,否则就已经是进入牛角尖了。须知,这是在逃避。

       从道理上讲,当然教书育人最重要,当然不能过于重视科研成果,特别是职称评定,应该加重教学成绩的比重。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轻视科研,甚至敌视科研的理由。从全国来看,高校普遍重视科研是客观大势。各校之间的竞争,从而各校内部的竞争,都聚焦于科研上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虽然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避免科研的压力。我们不能以单薄的个人来对抗这股潮流,否则必然成为车轮下的牺牲品。唯一的出路在于自强,在于科研自强。

       首先,科研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深度和水平。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当然有多个方面的改进,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但从根本上说,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地讲授是最重要的。一是深入,二是浅出。深入是基础,没有深入谈不到浅出。当然光深入也不行,还要浅出。一般说来,达到“深入”是科研的功劳,而做到“浅出”则是教学能力的体现。但是,科研的功能不只在求深入,它也在求浅出。因为研究越深越透,就越容易实现通俗易懂。懂深而不懂浅的学问,是因为深入得还不够。特别是就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科研而言,目的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思想上更加透彻。它的功夫是花在思想上面的,而思想达到一定深度后,自然会使人的思维变得深刻,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通俗易懂。

       其次,科研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动力。这里所说的,主要不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科研性强、信息量大的教学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以往注意不够的是,科研的进展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研究上的深化,没有新的体会和理解,那么长年累月的重复教学必定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教学的动力也会逐步化为乌有。为什么人有时会“好为人师”?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掌握了新的知识或有了新的思想,就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别人。所以,教师最喜欢讲的,肯定是他有研究的内容,是有心得体会的部分。当教师对一个问题有较深入研究的时候,他会讲得精彩,并调动起自己的情绪和激情。而这又会向学生传达一种自信,传达一种“这样的理论是正确的”的信念。教师经过深入研究而深信不疑的理论观点,在讲授起来的时候必定是信心十足、激情澎湃,从而能够产生最大的效果。

       再次,科研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自尊和自信。不必否认,思政课教师在职业问题上有时处于某种矛盾纠结之中。一方面,我们的职业和工作是神圣的,是对国家和社会特别重要的。我们自己有这方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觉得是在为育人作贡献。另一方面,在普遍重视学术和科研的情况下,有时我们显得技不如人,被人所轻视。有时不得不进行无用的抗争,有时不得不向压力妥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气闷,自尊心受到伤害。你能改变人家的观念吗?不能的。即使能改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因此,真正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上科研之路。

       二、应该确立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

       我自己是思政课教师,也接触到许多同行,特别是因为招收同等学力硕士生和指导论文写作,对思政课教师们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其中自然有一些佼佼者,他们已经在科研上很有成就。同时也有很多教师,在科研方面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当然有的是外在的,属于科研体制和杂志用稿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内在的困难。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深度不够。

       很多文章都浮在表面上,深入不下去,结果造成很大的雷同。观察一下大家写的论文,会发现雷同的比较多。选题上的雷同,思路上的雷同,以及表达方式上的雷同。很难展现出学术的个性和风格。我以前在指导思政课老师写硕士论文时就感到,大家只要题目相同,在互不参考和不存在抄袭的情况下,最后做出来的论文还是一模一样。背后根本性的原因,恐怕在于不能作深入的探讨。而论文之所以不能深入,又是因为关注面太宽,题目浮泛,没有聚焦于一点。

       从根本上讲,治学的要领与打功夫的要领是一样的,就是调动起全部的力量,聚焦于一点之上,在瞬间爆发出来,以达到最强的击打效果。当然,治学是慢功夫,写文章也不是在瞬间,但是就全部力量聚焦于一点来释放而言,则是一样的。为此,研究方向不能分散,而应有一个专一的研究方向或主攻方向。

       可能有教师想:我们的教学内容那样多,如果只研究其中一小点,虽然科研上取得了成就,但对教学的改善意义似乎不大。而我们搞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发表成果,而是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似乎专注于一个方向也不可取。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简单化的理解。科研对于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你研究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点还是某两点,而在于你通过这一点的研究转变了身份,从一个普通身份的教师变成了一个专家身份的教师。原来你是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在讲课,而此后你则是作为一个专家来讲课了!这可以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根本性的转变。当你完成这个转变后,你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发生了改变,看问题和研究问题比原来更深入更深刻了。而这一点将使你在教学上受益无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