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内容体系顶层构建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起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郭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 宣传处,上海 200003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构建科学性与时代性并重的德育顶层内容体系是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围绕德育内容顶层架构应当立足于培养人,所以,关于人应是什么、现代中国人应是什么自然而然就成为科学构建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是立足逻辑起点及现实基础所生发的基础性内容,这四方面作为当前学生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重点内容,虽然不能涵盖德育的全部,但却是根基。同时,应当把学生主体的成长接受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这两大方面作为实践起点。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02-0022-04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攻坚时期,未来发展越来越需要人才的支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正在不断凸显,其中尤其需要回答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此,如何构建一个科学性与时代性并重的德育顶层内容体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则需要多学科、多层次的深入探究。本文将着重从德育顶层内容架构应当立足于何种问题起点、逻辑起点及实践起点的角度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科学构建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问题起点

       总体来看,当前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一个贯穿大中小学德育的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顶层内容架构,以及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教育内容序列;二是对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能力不足,大中小学德育“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状况造成德育目标和内容等脱节、越位、简单重复、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匹配性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大中小学特别是中小学在工具理性主义、应试教育等影响下,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缺位。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是主要根源:

       一是育德目标与教育实践存在某种割裂。由于受到市场化环境下功利主义风气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在现实教育中,育人之本常常被“育分”之实所冲击,德育之先也往往与诸育之行相割裂,主要表现为智育本身偏重于工具理性,忽视了知识本身所蕴涵的育德功能,完整的学科知识被碎片化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或取得文凭。在此情况下,学生很可能沦为知识灌输的容器,他们的道德情感容易受到漠视,价值态度也缺乏引导。因此,德育必须想办法有效融入课程教学这一主阵地,把育德与育智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使德育为先的观念要求与诸育融合的行为实践真正能够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德育内容与学生内化存在某种隔阂。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应当着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德育更是奠基之根基。但当前在德育工作中,“奠什么基、怎样奠基”这一重要问题却面临瓶颈,常常表现为内容上抽象的多、贴近学生实际的少,方法上说教的多、说服的少,主体上被动的多、主动的少,从而使德育效果在学生身上缺乏生长性。与此同时,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整体衔接来说,目前还存在内容割裂、目标倒挂、方式脱节等现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现行的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与教育规律的契合度还不够、与学生心灵共鸣度还不高、与主体认知心理匹配度还不强。为此,必须想办法在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德育课程的大中小学衔接体系,尤其应当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有机衔接上下工夫。

       三是德育任务与教师转化存在某种离散。教书育人本应该是全体教师的天职,但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在知识中心主义的误导下,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不少教师都存在“只教书不重德”的问题,从而造成德育课程孤军奋战、德育教师孤掌难鸣的不良局面。对此,必须想办法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让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发挥育德功能,主动把教材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链接,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灵,从而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强大合力。

       二、科学构建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

       毫无疑问,德育着眼的是培养人,所以,关于人应是什么、现代中国人应是什么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科学构建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

       我们先从“人应是什么”这一问题看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构建。纵观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人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人从来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其一定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而最具共识意义的是每个人都首先存在于国家这样一个系统存在物之中。至于国家对个体的意义,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仅仅认为国家只具有一种地理空间的意义,有人认为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双重意义,也有人更多地是从当下社会性存在的依托载体去认知。我们认为,无论何种角度,国家大系统与个人小系统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互动关系的展开构成了“人应是什么”的基础性条件。因而,从何种空间去解析这种互动关系的运行就构成了我们应从何种角度去理解“人应是什么”的基础。

       对此,我们认为,从国家对于个人的现实存在形态来说,可以有显性和隐性两大状态。显性状态主要是有领土、家乡等物理空间概念,而隐性状态则有文化、习俗、法律等文明空间概念。从国家对于个人的时间存在形态来说,可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过去并非只是一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更多的是指这个国家产生于过去但仍作用于当下及未来的传统;现在是指国家与个体之间现实的制度契约、利益关联及文化维系;未来则更多地取决于当下每个个体对国家发展的共同铸造。从国家与个人间双向关系的形态来说,主要是国家塑造和个体反哺两种。国家塑造主要是指国家以文化传统、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形式以显性约束和隐性熏陶的方式塑造国民的思想行为,而个体反哺则是指生活在国家中的个人以其行为方式、兴趣偏好、价值选择等形态合力影响国家的现实制度、运行方式及发展走向。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与个人不是单一和单向的关系,国家以其多重角色对个人提出了立体化要求,而这种多重角色概括而言,可以归纳为物理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四种样式,这就使得在这一逻辑起点上,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养成个人与国家间的物理性维护、政治性参与、文化性自觉和社会性和谐而达成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