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视域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章维慧,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13;金林南,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98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与其他活动相区别的内在规定。以哲学致思的方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原则。但如何达成本质的理解,还取决于人的视域建构和思维方式的运用。实践视域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以人的生活展开所达成的人与世界相通的整体、动态的视域。实践视域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12-0008-04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必须把握其本质。所谓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本质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1](P259)。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与其他活动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关键。

      一、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综述

      近年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颇多,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概括而言有以下若干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2]。第二种观点认为,立足实践方式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使它转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之中”。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3](P17)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推进一定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4](P26)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向社会成员传递本阶级的政治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能够成为本阶级所需要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可以说是社会成员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5](P119)。第五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造就忠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型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觉悟和政治意识的人,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6](P109-110)。第六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7]第七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是“意识形态性”。[8]第八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9]第九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10]等等。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着诸多宝贵价值,但其中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其一,概念不明晰,逻辑不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者对于本质与本质属性未能作出清晰分辨。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籍以存在的根本依据。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外化表现,表达的是事物的状态。通过把握本质属性从而达成对本质的理解是我们思考本质的路径,但不能将本质属性等同于本质。上述本质揭示中,“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等可以视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但却并非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内在依据。二是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手段、任务、功能等作为其本质。如“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或思想政治教育专有;又如推进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所有教育的本质,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特有;再如造就忠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型的人,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和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既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专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其二,囿于观念意识,流于概念思维。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揭示,未能摆脱传统知识论的思维逻辑——即在理论预设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地概念思维。尽管有学者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关乎人的问题,提出应立足实践方式,并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但是他们的视域仍然停留在观念意识中,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的主体性存在之外进行对象化、静态式地解构。在诸多本质探索中,褚凤英同志的研究尤为值得关注。她运用哲学的矛盾范畴,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是“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价值引导,“以促进个人形成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同质性的思想品德”[11]。但这一本质揭示,仍然是以一名旁观者的立场进行静态地分析,只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理论层面,未能从人的主体性活动层面作出进一步探索,因而最终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归结为“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的抽象表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索的路径及方法

      “确定思想的特征和本质的不是思想的素材,而是思想的方式。”[12](P16)哲学是人们把握世界最为深刻的方式,本身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无限追问、超越现象、把握本质的思维方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离不开哲学的引领,学者们大多是运用哲学领域对“本质”内涵及其自身特征和属性的界定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本质要素确认法”“本质特性衡量法”,还是“剥露法”“透视法”等,其实质都是力图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象达成对其本质的揭示。应当说,以致思的方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原则。但如何达成本质的理解,还取决于人的视域建构和思维方式的运用。

      首先,视域建构是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前提。西方传统认识论是理性的、旁观者的认识论,它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思维方式,所区分的只是视角的不同。纵观西方哲学史,近代西方哲学奠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这一主体性是在人与世界分离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思维中,人们习惯于对事物做与人分离、静态地观察和思考。作为主体的人是世界的旁观者,人的认识可以从一个完全中立的立场开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物,而对之形成的知识表达则有理性予以说明和根据。西方传统认识论建基于主客二分的对立之上,在理性的巨翼下所形成的是对世界抽象的解读,而失去的正是人的鲜活的生命存在。这种认识论立足于抽象的理论逻辑,囿于观念领域,其功能只能是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