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探索

作 者:
闫玉 

作者简介:
闫玉(196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教授,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女性发展研究,吉林 长春 130032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都无法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需要探索创新路径。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性别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视角来探索二者融合的内容、方法与有效路径,构建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和路径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模式。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3)06-0040-03

      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变革,大学生在社会性别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性别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观念、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视这一差异。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回应现实的需要,体现教育人、引导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一个向度,又是批判与否定、按照某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向度。

      一、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较为单一,特别是缺乏平等的性别意识,导致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既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又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性别教育以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关注平等和性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为了了解大学生性别意识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差异,2012年3-7月,笔者对华中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0份,有效回收率为95%,保证了统计结果达到95%的可信度和不超过4%的偏差度,实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有效性。并进行个案访谈67例,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大学生成长中的性别困惑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性别知识上存在盲点,缺乏社会性别知识和对性别平等的科学理解;性别气质存在冲突,传统性别气质对大学生仍然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中性化”潮流中迷失方向;大学生存在性别角色的两难困境,“双重”角色期待给女性带来的压力,“无所不能”角色期待给男性带来的压力;性观念的错位,大学生受开放的性观念的冲击较为严重,同时,相当比例的学生还受到传统性观念的禁锢。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课程的满意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和学生管理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社会实践效果的认同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参与程度和校园文化效果的认同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互动方式、情绪调节、成败归因模式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在就业期望、就业压力、职业发展观念、成就动机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性别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我们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找到了突破口,为性别教育找到了主流化的教育载体,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发展路径。这种融合直面我国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性别教育主流化缺失的现实困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顺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回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诉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逻辑起点与模式构建

      1.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认识的基础和关键。”[1]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其逻辑前提,只有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的基础上,教育过程才能保持其逻辑的延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系统。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是具体的“完整人”,所谓具体的“完整人”是指站在人们面前的,有生命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正在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生命个体[2]。具体的“完整人”实现了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是对人的认识的全面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别是具体的“完整人”所内在的一个内容,忽视了人的性别则无法理解具体的“完整人”,无法真正实现上述的统一过程,忽视了性别差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传统的“二元论”范式向“一体二重性”范式转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与“人格”分离的二元论范式,这种范式下的人是一种僵化的、缺乏色彩的人,忽略了人是个性化的存在这一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也单纯地站在社会的角度对人进行僵化的思想灌输,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与社会的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是具体的“完整人”,这一前提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在这个逻辑前提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二元论”范式向“一体二重性”范式的转换,“一体二重性”范式将“社会”与“人格”有机统一起来,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化存在基础上的社会与人的和谐过程,既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又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目标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目标体系。性别问题是人类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中,性别问题由单一的生物属性扩展到社会属性,具有了文化意蕴。在开放的多元化社会,性别的这种社会性特征对学生的生活实践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3]性别教育的实质也是实现人向自身的回归,将人的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统一起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