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信仰的塑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亚伟(1956-),男,河南汝州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新乡 453007

原文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当下,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与融合过程中,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人们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日益突出。这使正处在价值观逐步确立过程中的大学生面对核心价值选择时变得更加困难。这个时期,大学生亟须对各种观念进行梳理和定位,在兼容并包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核心”信仰。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3)06-0177-04

      信仰是一种德性的坚守和对制度的敬畏。虽然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是比较坚定的,但也有一些人的信仰轨迹开始变得模糊。从大学生层面来看也是如此,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表征

      当代大学生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多的“90后”时代。这个群体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主要是:网络依赖多,现实接触少;理论接触多,社会实践少;梦想谈的多,实际动手少[1]。对于光怪陆离的快餐文化,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下,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有些大学生表现出不知所措,信仰变得廉价而易变,“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起”等类似问题接踵而至,这种道德困境和价值缺失正在煎熬着这些大学生。概括起来讲,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定位出现错位

      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发展的日益加速,团结合作、包容共生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和对个体融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中,价值本位的个人本位取向却日益明显。在“个人本位”的视野中,个人利益的获得和个体价值的实现是至高无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把个人与社会并重,甚至社会处于次要地位,且明显地向自我和以个人为本位的方向偏移”[2]。同时,受新媒体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学生表现出对实际利益的不适当的追逐,使崇高、神圣、庄严、正义、功德失去了对于秩序的权威性。这样,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时,每个人似乎都很清楚应该怎么选,可是在现实考验面前,很多人却没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面对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诱惑时,出现摇摆、迷茫,缺乏对核心价值观坚定的信仰,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信仰,这就直接从根本上影响了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二)价值评价变得模糊

      有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必然会生长出什么样的信仰,也必然产生同等的社会期许,即价值评价。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升,尊重劳动、鼓励创造、公平正义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的价值评价日趋明晰。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只关注知识性认识而缺少价值性认识的积淀,其价值观定位与社会发展出现了错位,直接导致了其价值评价的模糊。在当前的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市场经济的熔炉如火如荼,监督与机制都尚未健全,但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分辨善恶,却能容纳名誉、权利等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东西。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也逐渐被部分大学生接触,比如个人中心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成为“个性鲜明”“张扬”的个体等都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功利色彩日趋严重,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错位,很多大学生开始接受功利价值评价,考虑问题往往是市场经济标准多于道德评价标准。

      (三)价值的实现扭曲无序

      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烈的一代,他们非常渴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市场经济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这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实现方面的急于求成和过度注重“结果”,他们中的个别人甚至信奉“自我高于一切,实惠就是理论”的极端个人主义,用“一切向钱看”取代“为人民服务”的观念[3],他们还以“自己是个小人物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资本”作为不为人民和社会奉献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同时,社会局部存在的明里暗里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涉世不深的他们误以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这种导向使得实现物质利益成为最大化的追求,这不免要大大削弱部分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敬畏之心,从而产生考试作弊、论文造假、超越道德底线的炒作绯闻等种种不良现象。在这些大学生中,“信仰,变得廉价而易碎;真诚真情,变得奢侈起来;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变得扭曲无序起来;如今我们物质丰富了,但是却只剩下物质了”[1]。

      二、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切问题都有其产生的土壤。对于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分析,以便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一)一些错误思潮干扰了大学生的正确判断

      对于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至上的片面理解,往往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远离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美德伦理,但同时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并没有真正地确立。在这样的背景中,各种错误思潮甚嚣尘上,不断影响和干扰着人们的判断。这中间,首先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一味地注重解构,反权威、反规训、反基础,这种不确定性、非理性的思维与简单的二元思维对立,同时也在消解着原有的价值规范约束。媒体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解构主义的文化,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无中心、无权威。对权威的破坏成为青少年向传统挑战的宣言[4]。其次是倡导文化自由和多元文化,其极端表现就是最终导致了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现象。再次,“个人存在主义理论倡导个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个人的本质,一味崇尚个人主义,这种自由是不受限制的,是极端的,必将助长极端个人主义的增长”[5]。这些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容易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明确的人生航向,造成他们迷惘不知所措。各种理论的充斥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选择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造成责任感缺失、公德意识淡漠、理想信念摇摆,甚至价值观的扭曲和价值评价的模糊。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排斥与抵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