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状况及适用性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石海兵,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莹,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前沿

内容提要: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虽然教育者比较重视载体的单独与综合运用,载体形式也比较丰富,但学生对不同载体的关注度并不均衡,教育者在载体的运用,还未全面把握学生的差异性,不同载体间的良性互动和综合作用力还不够。推进教育载体的正确运用,必须对不同教育载体的优势及适用性进行分析。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3)18-0028-0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笔者对江苏师范大学师生进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老师100份、学生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本文拟在问卷统计的基础上,了解高校师生对载体的选择和接受状况,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载体的适用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应用状况

      (一)载体的运用得到重视,但实际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发展,高校加大了对载体的建设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些载体的运用流于形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课堂载体教育效果显著的仅占5.4%,而认为其他载体,如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教育效果显著的分别为7.8%、16.2%、6.8%、9.1%。从课堂载体来看,51%的学生认为课堂载体的教育效果一般,与大学生现实结合不紧密;56.8%的学生认为文化载体的教育效果一般,有些方面需要加强完善;59.5%的学生认为管理载体的教育效果一般,可以接受,但对学生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不大;34.8%的学生认为活动载体的教育效果不好,形式单一,大学生可参与性不强;68.6%的学生认为传媒载体的信息含量泛化、针对性不强,效果一般。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认为效果显著、不好和说不清楚的学生占的比例不大,这表明各类载体的运用虽有一定的成效,但运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加强。

      (二)载体形式多样,但学生关注度不均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载体形式更加多样,高校也出现了校园网络、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新的载体形式。以本次调查为例,笔者选取了应用较为频繁的几种形式(书籍、实践活动、标语、宣传栏、报纸、电视、讲座、学校课程、校规、网络等),根据问卷中“通过哪些载体形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一项的统计发现,大学生对不同载体的关注度和依赖度很不均衡。从调查数据看,目前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的主要途径依次为:书籍、学校课程、网络、实践活动、宣传标语、讲座培训、电视、报纸、校规班规。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学生通过书籍、学校课程、网络、实践活动形式接受教育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35.9%、24.1%、15.5%、12.4%,而标语、宣传栏、讲座、培训、电视、报纸以及校规、班规加起来的总比例却只有12%,不超过其他任意一种的比例。

      (三)载体的综合运用意识加强,但各载体的相互作用力分散

      当代高校教育载体形态更加丰富,传统单一的载体形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需要。数据显示,相较于单一载体,学生对综合载体的接受倾向是94.6%,教师对综合载体的选择倾向是93%,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更加倾向于选择和接受综合载体。虽然对于载体的综合运用意识已经提高,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各种载体的结构分布不合理,处于明显的离散状态,导致了教育载体整体性功能的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某一种载体而产生效果的。我们在认识到综合运用各种载体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整合各种载体的优势力量,形成载体合力,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四)载体的运用忽视学生差异性,缺乏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要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载体。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往往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缺乏针对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体能动性、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使其对载体的接受度产生影响。从对载体的接受度看,女生为文化载体、活动载体、课堂载体,男生所倾向的是传媒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不同载体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专业学生对载体的接受情况看,文科生最易接受的是文化载体,理工科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传媒载体。可见,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这也影响对载体的接受度。从具体载体的倾向性看,低年级学生更倾向活动载体、高年级学生更倾向文化载体,研究生更倾向传媒载体,而对课堂载体、管理载体、综合载体的接受度基本持平。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教育载体的优势及适用性

      (一)课程载体及其适用性

      1.课程载体的优势。课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其最大的特点体现在教师对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生的集中学习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其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形式稳定、涉及面广。高校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涉及学生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诸多方面。第二,教育者主导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通过对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来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的主导权,可使教学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建立良好教学氛围。第三,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课程载体可以把纷繁复杂的价值观教育内容系统地融入日常教学中,传授科学的观点和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