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几年来,每逢节假日,电子商务企业都会通过促销的方式吸引顾客,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天猫、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之间的价格大战屡屡上演,赚足了网民的眼球。与此同时,大多为电商企业服务的快递物流企业却不堪重负,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电子商务和快递是网络经济时代快速发展、合作密切的两个行业,电子商务给快递业的发展注入动力,而快递业则是电子商务赖以生存的重要平台。因此,双方应该在保障各自利益的前提下,积极营造健康、稳定的产业链,实现双赢。本文重点探讨电子商务与快递企业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在交易成本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电子商务快递产业链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力图在方法和适用性两方面有所突破。 二、产业链合作模式的相关理论 1.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的企业边界理论 威廉姆森[1]的企业边界理论是在科斯(Ronald H.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无法回答是什么和哪些因素决定了一笔交易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的费用高还是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高;而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通过引入资产专用性等关键变量,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为了使交易费用范畴具有可操作性,威廉姆森提出了区分交易的三个维度(或标志),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2]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不确定性是指由人的机会主义导致的行为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则是指同类交易重复发生的次数。他假定影响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适中,然后根据交易频率不同,将交易分为偶然的交易(包括一次性交易和数次交易)和经常的交易(即重复发生的交易)两种。根据资产专用性的不同,他又将交易分为非专用性交易、混合即中等专用性交易以及高度专用性交易。这样,威廉姆森把根据交易频率划分的两种交易和根据资产专用性划分的三种交易进行组合,形成交易的六种类型,即偶然的非专用性交易、经常的非专用性交易、偶然的混合性交易、经常的混合性交易、偶然的特质交易和经常的特质交易。威廉姆森认为,对以上六种交易类型,每一种都需要配以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做到交易费用最小化。所谓治理结构,就是决定契约关系是否完整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主要有市场治理、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四种类型,其中,后两种属于专用性治理结构。这四种治理结构分别要和六种不同的交易类型相匹配,才能做到交易费用最小化(参见表1)。 在威廉姆森看来,对于高度标准化(非专用)的交易来说,无论是偶然进行的交易还是经常进行的交易,市场是最主要的治理结构;对于混合型偶然交易和特质偶然交易,需要三方治理;对于经常进行的混合型资产交易,需要双方治理;对于经常发生的特质交易,即高度专用性资产交易,则需要统一治理。 2.格里芬(Gary Gereffi)等人的产业链治理模型 格里芬等人[3]将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边界理论扩展到产业链领域。从交易的复杂程度、交易信息的可编码性和供应商能力等三个维度,来定义交易成本的性质,进而给出除市场化交易、统一治理和中间型组织之外更为全面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参见表2)。 (1)交易的复杂性。即信息和知识的复杂程度,特别是针对产品和生产流程要求的信息和知识的复杂程度。例如,当产业链上的领导企业对供应商提出新的需求,如要求即时供应(JIT)和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时,将会提高交易的复杂程度。
(2)交易信息的可编码程度。如果信息和知识是可编码的,那么就可以在交易方之间有效传递,而且不需要针对交易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可见,信息的可编码程度反映的是产业链中信息和知识的可获得性、传递效率和交易费用。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以降低这些交易的复杂性程度,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开发和制定关于产品技术和流程的标准。技术标准的采用也可以降低企业间信息沟通的复杂程度,因为标准可以将信息书面描述出来,促进交易双方信息的准确传递。 (3)当前和潜在供应商的能力。即供应商达到需求方生产要求的能力。接受和实施产业链中主导企业所传递的复杂信息和知识,要求供应商具有较高的能力。如果编码的标准化信息可以贯穿于产业链的全部环节,领导企业关于生产的要求也为所有参与方所熟知,那么该产业链将具有模块化生产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新产品(模块)的不断推出,系统要素的再次利用,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得到累积。 相应地,当上述三个决定因素分别表现出高或低的特征时,将会出现八种可能的交易性质组合。[4]但是,只有其中的五种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发现的(如表2所示)。无论供应商是否具有较强的能力或势力,信息复杂程度低而又无法编码的情况都不会存在。另外,如果信息的复杂程度低且可编码,但是供应商的能力无法达到需求方要求,那么该供应商将有可能被排除出该产业链,因此,该产业链也将不会出现,特别是当对供应方的要求不断提高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也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