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因素分解及选择方法探讨  

——以滇越口岸河口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必清(1977-),男,云南宣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经济、区域经济,昆明学院经济学院,昆明 650214;鲍鲲,昆明学院经济学院,昆明 650214

原文出处:
红河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边境口岸物流与港口物流比较,由于交通条件及区位优势相对较差,发展滞后。在借鉴港口物流及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考虑边境口岸物流与之相比的共性及特殊性,提出了六种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并对影响每种边境口岸物流模式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解。在模式因素分解的基础上,制定了边境口岸物流模式选择的原则、流程、方法,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选择方案。最后,以滇越边境口岸——河口为例,在对该边境口岸物流相关因素进行定量定性评分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边境口岸物流各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最终得出河口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为:基于边境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综合型物流模式。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一 口岸物流及区域物流发展模式文献综述

      (一)港口物流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1、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具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物流、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1]。港口利用水运的区位、交通优势,快速融入国际航运体系中。从港口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发展来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①“运输中心”(运输+转运+储存)。②“运输与储存中心”(运输+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管理+加工。③“综合物流中心”(运输+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管理+加工+信息处理)发展[2]。从发展变迁来看,港口物流的国际航运模式功能不能增加,港口物流的综合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加强。

      在世界主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模式主要是三种:①提供航运服务和以市场交易为主,靠悠久的人文条件和历史传统而形成,如伦敦国际航运中心。②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即腹地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如鹿特丹国际航运中心和纽约国际航运中心。③以中转为主,即中转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如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3]。

      2、港口区域物流体系模式。港口区域物流是指在港口城市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内的物流活动。港口区域物流体系主要采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基本模式来构建分层次的区域物流节点体系[4]。即在临港区建立物流园区,在港口腹地或辐射范围的主要交通枢纽地区、内地大城市周边或临近大型企业建立物流中心,在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周边建立配送中心。此种模式一个关键的环节是要在三者之间建立起业务或者产品供应链关联。

      3、虚拟供应链式联盟模式。供应链的整个链条中都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之间形成传统供应链。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是无法胜任核心企业的,它们之间的合作是以虚拟的形式存在[4]。大型港口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腹地条件,可以看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中小港口与其他物流体系中的其他节点进行跨区域、功能互补组合形成虚拟供应链联盟,协同运作。当然这种战略联盟模式可以分两种模式:①水平型的横向联盟。即港口与港口之间合作。②垂直型的纵向联盟。即上下游物流供应链之间的联盟。纵向联盟又包括:港货联盟、港航联盟、港区联盟三种形式。

      4、区港联动——保税港区物流模式。区港联动,是指在毗邻保税区的港区划出专门供发展仓储物流产业的区域(不含码头泊位),实行保税区的政策,通过连接保税区和港区的保税物流园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简化手续,加快货物流通,促进港航产业、仓储产业和物流产业,带动港航产业联动发展。实行区港联动后,货物下船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加工、储存和贸易。而且随着贸易功能的不断加大,保税物流园区将真正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接轨[5]。保税港区是我国继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之后,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运行规则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新的自由贸易港区模式。

      5、港口物流“网状布局”模式。跨区域布点编织港口物流网络,主要是针对港口运营巨头,利用其成熟的港口运营管理模式和雄厚的资金做后盾,跨区域甚至是在全球范围内独资或者合作构筑港口物流网络,从而通过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物流领域的“黄金”。

      (二)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分析[6]

      1、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该物流模式,主要是以区域内的产业聚集区的各产业组织体作为服务对象,为各产业组织提供各种物流服务活动。在一个产业聚集的区域内,产业之间的关联有强有弱;在关联性较强的聚集区内,物流模式更多表现为供应链一体化模式。而在关联性较弱的聚集区内,由于产业对物流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物流服务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较高,此种物流活动则常表现为综合物流服务模式。

      2、基于产业链(集群)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产业链(集群)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在区域上集中,在该区域内形成了供应商、制造商、研究机构及相关的服务行业的集群。该物流模式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

      3、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模式。该模式是以区域的特殊地理区位为优势(如港口、区域物流中转中心等)承担区域内外货物中转功能的物流活动聚集区,以大批量货物集疏运为该模式主要特点,同时提供如海关、报检、检验检疫等相关服务的物流模式。

      4、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已经形成的区域商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将市场商品交易服务与仓储、商品配送等物流活动相结合的一种物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由于交易市场商品交易量的弹性及区域对商品需求的不确定性,此种物流模式主要强调其商品的仓储与配送功能。

      (三)基于不同口岸类型的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分析[7]

      根据边境口岸的特征和类型,形成的历史基础、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了它们的物流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类型。按照口岸个体不同的类型将边境口岸物流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1、“集贸型”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

      初级边境口岸都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转口贸易为辅,产业形态比较单一,物流设施的建设也比较简单。这种模式主要从边境贸易发展而来,主要的物流功能还是运输和仓储。

      2、“资源型”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模式

      资源型口岸主要依托边境口岸载体城市或毗邻国家对应城市丰富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边境口岸良好的交通条件,实现毗邻双方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达到毗邻双方资源互补之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