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效率的测度与演进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守亭(1963-),男,河南新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贸易理论、消费理论,湖北 武汉 430073;俞彤晖(1987-),男,河南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湖北 武汉 430073

原文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流通效率是具有多元内涵的复合型概念,综合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节奏和价值实现的速度。文章基于对流通效率内涵的界定,从市场、企业、资本、人员四个层面,选取15个基础性指标构建了一个复合型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使用SPSS19.0因子分析方法,得到了我国1995-2011年流通效率的实证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流通效率总体上处于上升的态势,仅有少数年份出现小幅下降;我国流通效率的时序变化趋势可分为持平发展、加速上升和平稳上升三个阶段。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72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3)06-0012-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体制逐步完善,流通领域日趋活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学者从效率角度来研究流通业发展,李骏阳(2006)[1]认为流通业要把关注点从速度转向效益,转变增长方式,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启湘等(2002)[2]认为流通体系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流通业自身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张弘(2003)[3]指出流通效率低下是阻碍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主要表现。晏维龙等(2004)[4]则进一步指出,流通效率下降会导致流通产业无法取得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

      对我国流通效率的状况,丁俊发等(2012)[5]指出在传统行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流通业,被人为割裂为许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之间不能较好地协调衔接,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流通效率较低。任保平(2012)[6]认为目前我国物流运作不畅,储运、库存、采购、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隐形成本较大,影响了流通业的发展,并造成流通资源的浪费。李颖灏等(2006)[7]指出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远落后于美国,处于较低水平,阻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林至颖(2012)[8]在中美流通业比较中发现,国内流通企业大多存在效率方面的问题,对流通信息投资的缺乏,导致运营效率过低,竞争力不足,严重阻碍流通企业发展。李辉华等(2001)[9]运用商品流通实现价值量与商品流通时间的比值进行分析,得出商品流通效率有不断下降趋势的结论。

      可以看出,近年来流通效率问题成为人们关注流通业发展的焦点之一,但是理论界对流通效率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特别是在流通效率的测定上至今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流通效率进行测定,可以全面反映流通产业的运行状况,从而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因此,研究流通效率的测定既有助于对流通效率含义和本质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流通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

      目前,学术界对流通效率的内涵缺乏明确界定,评价指标不够全面且不够科学,定量分析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有待进一步斟酌。尽管已有研究者探讨流通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在评价指标体系完备性以及实证数据可得性等条件的约束下显得有所不足,而且对流通效率的测度应建立在对其内涵的界定之上,如何对流通效率的内涵进行准确把握直接决定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因此本文试图在对流通效率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对流通效率进行测度的、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实证数据测算我国流通效率近年来的变动趋势,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文献。

      二、流通效率的内涵界定

      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流通效率被赋予了多种内涵。Shepherd(1963)[10]将流通效率解读为流通产品总价值与流通总成本的比值,即流通效率=流通产品总价值/流通总成本,认为这个比值越大,流通效率就越高。这种理解过于单一且缺乏客观的比较标准,另外该解释也意味着一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就会下降,然而流通成本在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上投入的提高并不能认为是流通效率的降低,相反却是流通效率提高的表现。吴隽文(1990)[11]将流通效率理解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交易费用的降低,认为能否提高流通效率取决于企业的内在流通力。Teece(1992)[12]从流通渠道的视角研究流通效率,认为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降低流通渠道成本,改善流通渠道绩效,进而提升流通效率。Fred(1921)[13]则认为流通效率应从单个企业和社会公众两个层面来定义,单个企业流通效率主要取决于其获利以及经营成本,社会公众层面的流通效率则取决于其服务质量水平和服务成本。这种从多层面来考虑流通效率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其对各层面流通效率的评价仍仅限于成本与利润等少量指标,缺乏全面的考量。徐从才(2006)[14]认为流通效率包含流通产业效率和流通组织效率,流通产业效率反映了流通过程中的价值补偿程度,而流通组织效率则反映了流通实现过程中的利益和谐度。宋则(2006)[15]将流通效率定义为流通业整体运行的节奏,认为流通效率是反映流通业竞争力大小的核心指标。这一定义的综合性较强,说明流通效率具有多元内涵。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通的本质就是实现商品等流通要素在流通领域的合理配置,减少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迟滞造成的损耗,迅速实现商品价值,而流通效率则直接反映了流通实现的能力。根据已有研究对流通效率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流通效率是一个具有多元内涵的复合型概念。基于此,本文中的流通效率既不是企业层面的效率,也不是行业层面的效率,而是整个流通体系的综合效率,主要包含以下四种效率:(1)流通的市场效率,主要反映了流通活动中市场整体运行的节奏及顺畅程度。(2)流通的企业效率,主要考量了流通企业在从事流通活动过程中的盈利能力及效率表现。(3)流通的资本效率,从资本的视角考察了资产投资的报酬率,反映了资本的盈利能力。(4)流通的人员效率,从流通业从业人员的视角考察了单位劳动投入的获利效率,反映了人力资本的盈利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