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是融合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等行业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降低生产和交易过程的成本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已经不能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物流产业制约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高居不下和服务低下两个方面。 从物流成本来看,社会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过高,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0%以下的水平相比[1],仍有巨大的下降空间。以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例,如果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下降至美国的水平,约占GDP的9%,则可以节省将近4万多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成本节省。可见我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总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从物流服务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产业的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的服务水平。具体表现在物流企业缺乏服务意识,难以达到需求者期望服务水平;不同物流环节之间的协调较差,交易成本较高,运作效率较低;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缺乏服务创新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必须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国务院于2009年制定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希望以此振兴我国物流产业。但除此之外,引导物流产业向高效的组织模式演进也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振兴的关键要素。产业组织模式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不同组织模式会带来不同的经济绩效,本文试图总结产业组织模式演进的机理,结合产业组织演进的规律,给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组织模式向高效率组织模式演进的措施。 二、产业组织模式及其演进机理 1.产业组织模式的本质是一种制度安排 产业组织模式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具体关系。就其本质来说,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关于产业内企业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2]。制度可以被定义为一组运行规则,它们被用来决定在一些场合谁有资格作出决策,什么行为是允许的,或者要被限制的,什么样的一组规则可以被采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必须或者不必提供什么信息,应该如何根据个人的绩效制定支付条件[3]。制度为日常生活活动提供了一种行为准绳,从而降低了不确定性[4]。产业组织模式的实质是关于产业内企业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约定了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具体关系。它指引着企业处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让企业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减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当一个企业不按照主流的产业组织模式进行自身的组织模式调整时,它可能会陷入被动,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产业的组织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可以解释成产业内企业之间博弈的博弈均衡。这里把企业之间的这种博弈看成主观博弈,而非客观博弈。主观博弈假定参与者是有限理性和主观能动的统一,即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不能完全知晓客观的博弈形式,对于博弈形式的认识都是主观的。但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来构建主观博弈模型和尝试新的行动。主观博弈论对个体的行为假定更加接近于经验事实,能更好地解释制度的内生演化问题。 2.产业组织模式的演进机理 产业组织模式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产业内企业成员之间关系的制度的变迁过程。产业组织模式的变迁表现为从一种制度安排到另一种制度安排的变迁,或者说从一种秩序到另一种秩序的变迁。基于主观博弈模型在解释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优势,主观博弈模型显然可以更好地解释产业组织模式变迁的机理。可以把产业组织模式看成主观博弈的均衡,通过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内生性积累两个方面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变迁的机理。上述制度演化的逻辑可以通过图1[5]来表达。
图1 制度变迁机制的认知方面 这里产业内的企业共享的一个公共信念系统,即为产业组织模式,它是企业对具备足够均衡基础的主观认知规则的信息浓缩。模型表明,当企业的行动在各个时期确定企业之间分工与合作关系的策略带来的收益与其预期的相互一致时,他们的主观认知被其行动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这样,均衡路径将持续再生,并作为产业内各企业未来确定企业之间分工与合作关系的行动指南不断再生出来。反之,若认知的产业组织模式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后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当所谓的“认知危机”达到临界规模时,就会引发人们采取新的策略,从而引发主观博弈均衡的改变,直到博弈参与者采取的新均衡导致的后果符合了他的预期,新的博弈均衡就出现了。 产业组织模式作为主观博弈的均衡,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较为稳定。当环境变化或是内生性原因引发企业的认知危机时,企业就会调整策略,从而打破原有博弈均衡,直至形成新的博弈均衡。因此产业组织模式的变迁可以理解为从一种博弈均衡到另一种博弈均衡的移动过程,其中伴随着企业行动决策规则和他们对于制度共同认知表征的系统性变化。 3.产业组织模式演进的锁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