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邵校(1983-),女,湖北十堰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物流、物流运营管理等,湖北 武汉 430079;海峰(1962-),男,安徽合肥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物流、物流系统运作等,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物流工程与管理

内容提要:

文中通过分析物流产业内部B2B业务和B2C业务的不同经济属性和集聚发展特征,从理论角度论证我国物流产业内部的不同集聚结构标准,构建物流产业集聚模型;并从实证角度以我国物流产业为研究对象,评价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基尼系数)、企业集聚程度(赫芬达尔系数)和集聚结构(E-G指数),验证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同路径和趋势,提出我国物流产业应该走和如何走集聚化发展道路等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674-4993.2013.10.004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外服务业的先进成果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行的思路。近年来,我国在提升服务业比重、扩大服务业需求等方面做了不少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中占服务业比重较大的物流业所作的贡献也不可小觑。我国物流业的集聚也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着手在全国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确定了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这些物流区域和物流节点都为物流产业的进一步集聚提供了基础载体和模式。

      学者们对于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沿用了制造业集聚的研究方法,尤其在关于集聚程度的实证研究方面,都用过计算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区位商、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和CAD指数(贺灿飞,潘峰华,2007;胡霞,2008;杨勇,2008;杨洪焦,孙林岩,高杰,2008等)。在研究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时候,部分学者也注意区分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研究对象和集聚特征的不同,从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动力机制和集聚对象提供的产品特征等方面来构建适合服务业集聚程度的评价结构(李文秀,谭力文,2008;任英华,邱碧槐,2010等)。但是缺乏与物流产业特性和服务对象贴合紧密的集聚程度评价模型,无法高度拟合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产业集聚现状。因此,从更加符合服务业产业特性的角度来构建评价体系,能够使得模型与现实的拟合度更高,从而形成能够指导现实的结论。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结合物流产业特性和李文秀,谭力文(2008)对于服务业集聚建立的二维评价模型,试图扩展目前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研究方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产业集聚评价模型。

      2 物流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的差异

      李文秀,谭力文(2008)从集聚动力机制和集聚对象提供的产品特征两方面阐述了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差异,本文将刍议物流业与一般服务业、制造业在这两方面的异同,力图建立物流业集聚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2.1 集聚动力机制上的差异

      李文秀,谭力文(2008)根据陈雪梅等(2003)关于集聚剩余的研究,认为企业集聚的动力有两种方式:第一,在集聚区内通过共享支持系统、互相串谋降低要素价格,批量生产、专业化分工来提升综合要素生产率,信息沟通降低契约成本和风险主体多元化等途径,来实现成本剩余;第二,在集聚区内通过市场拓展提升销售量、合作串谋提升价格等途径来实现收益剩余。其中前者的方式是制造业集聚的动力机制,而后者则是服务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陈雪梅等(2003)的假设前提是企业集聚区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考虑是否进入这个企业集聚区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方式(现实中可能还存在一种情况,产业集聚区还未存在,企业群如何构建一个企业集聚区的问题,这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这种假设比较符合目前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现实。我国规划建设了不少的物流园区(基地),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于2008年上半年对全国物流园区(基地)的第二次调查,物流园区总量由2006年的207个增加到475个(包括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这给物流产业集聚提供了基本的载体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企业选择是否进入物流产业集聚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前提。

      与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的动力机制都不同,物流业集聚的动力机制不能简单划分为成本驱动还是利益驱动。这是由物流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物流既可以完成B2B的业务,同时还能够完成B2C的业务。而这两部分业务分开来看时,前一部分的物流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和制造业及其集聚类似的特征;而后一部分的物流产业属于消费性服务业,具有和一般服务业及其集聚类似的特征。

      现实中,如果一个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是B2B业务时,这个企业选择是否进入一个物流集聚区时考虑的是集聚区内是否存在本企业服务对象所需的要素,比如基础设施类,或者是否存在可以承接下一个物流环节的企业,即物流集聚区的投入要素存在互补性和相似性,且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同时这个物流企业关于集聚对其销售量及价格浮动的考虑,会影响各种投入要素的成本,这与制造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如出一辙。一般这样的物流集聚区会选择在交通枢纽城市的郊区或边缘,以完成物流的集聚功能。如果一个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是B2C业务如快递业,这个企业将会考虑的是如何根据有互补性和相似性的客户需求,选择能提供优质服务的配送方式,通过集聚共享市场资源、市场互补和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等方式来提升销售量和价格,这与一般服务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相似。一般这样的物流集聚区会选择在交通枢纽城市的稍微靠近客户的位置,且这样的集聚区规模较小。

      2.2 集聚企业产品差异

      制造业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有形、可储藏、可远距离运输的,而服务这种产品和制造业产品恰好相反,是无形、不可储藏、不可远距离运输;因此,前者的生产和消费可以不同时进行,而后者则总是同时发生。

      物流集聚企业在提供的物流服务都是无形且不可储藏的,但是从时间上来看,物流服务是可能存在较长时期的,这个服务周期是物流服务供需双方提前协商好的,也就是说,这种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在一个较长的周期里。从这点上来看,物流集聚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业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相似性,只是服务周期的长短不同,且服务地点在随时变化而非局限在同一地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