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中国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良培,李淑华,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徐良培(197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E-mail:xuliangpei@126.com

原文出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以我国2000-2011年30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基于SFA方法从全国和各地区的视角分别对农产品物流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探讨了外生性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差异及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及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外生性环境因素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的综合效应,其中东部地区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变化,中西部地区则几乎全部来自于技术变化。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宏观上要依托于我国地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观上要倚重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方向,微观上要注重于合理配置物流核心过程中人员、物资、资金及信息的流动。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1 期

字号: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流通大国和消费大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农产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3万亿元,2000-2011年平均增长高达7.8%[1],农产品物流在整个国家的物流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损耗率居高不下,平均达到35%左右,即便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其损耗率也在20%~30%[2],物流成本通常占农产品销售价格八成以上,农产品物流效率偏低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准确测度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重点分析外生性环境因素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对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的分解,探讨农产品物流效率变化的主要来源,对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农产品物流效率偏低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效率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文献回顾

       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地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物流核心过程中人员、物资、资金与信息的流动配置等都规定和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效率。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农产品物流进行了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分析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其中罗必良等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的主要因素,认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产权结构、农产品物流组织对其成员的努力与报酬的计量能力以及农产品物流组织所隐含的制度内容是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的主要因素[3];徐振宇则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内生性增长的作用机理,认为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内生性增长的有效方法[4]。黄祖辉等从农产品物流核心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角度探讨其增值效率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关联农户的影响差异[5];也有部分学者更多从农产品物流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向对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寇荣等构建了以立场指标、类型指标和具体指标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农产品物流模式、物流结构、物流技术、物流网络布局、物流制度等是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6];赵锋分析了广西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质量效率、速度效率和经济效率3个方面设计了广西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7];张磊等则构建了以市场整合度、市场集中度、技术效率、消费者满意度、流通差价、交易费用、流通时间等七大指标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效率综合评价体系并藉此探寻各指标的影响因素[8];孙剑也以农产品流通速度指标、流通效益指标和流通规模指标一类指标构建了测度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1998-2009年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趋势和阶段变化[9]。还有部分学者从实证的角度来探讨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问题,如欧阳小迅等基于DEA方法测度了我国28个省份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并认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不高,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产品流通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质量与农村信息化水平是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正向影响因素[10]。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视角也逐渐从宏观理论转向微观实际。从研究内容来看,可概括为物流效率面临的问题、提高物流效率的现实意义及方针对策等宏观研究和针对具体行业或特定地域的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的数理性中观甚至微观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可以分为强调物流效率范畴的界定、物流活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影响性因素及提高物流效率的对策等规范性研究和关注数理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和适当扩展等实证研究。已有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不够深入也欠缺宏观整体性,在研究方法上过于偏重规范分析。为此,本文以我国2000-2011年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2个方向的拓展尝试,从地区视角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进行测度,分析了外生性环境因素对其存在的影响,并具体探讨了全国及各地区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的来源,以期为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1.数据来源与处理

       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物流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用性,面板数据为剔除了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四省区的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年数据,样本观测总数为4 950个。样本数据中涉及到的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总值及出口值均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用各省市对应年份的价格指数剔除了价格影响,其存量的估算则采用了国内学者惯常使用的永续盘存法,参考霍尔和琼斯对资本存量估算的方法,基年固定资本存量采用2000年的固定投资比上2000年至2010年固定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后的比值。而考虑到资产重估的现实困难,重置率采用统一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来代替并设定为9.6%[11]。生产总值采用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了不变价处理,出口值则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应年份的基准汇率进行了转换,并用消费物价指数进行了平滑处理。

       2.变量设定

       (1)投入与产出变量。基于生产函数的一般设定原则,本文仍然选择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作为其投入变量。限于无法获得直接的农产品物流固定资本投入统计数据且考虑到交通运输与仓储业产业的增加值通常占到物流产业增加值80%以上。本文拟将农产品物流中的资本投入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等替;人力资源投入则考虑了从业人员的基本质素与能力,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交通运输通讯业从业人数(剔除了管道运输、城市公共交通及邮电通讯业从业人数)和受教育程度的加权乘积(假定各地区交通运输通讯业从业人员和各地区人口的各学历层次的比例相同);生产函数的产出变量为实物形态的农产品物流周转量,具体取值为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数量乘以各地区乡村人口再乘以各地区货物运输平均距离,其中限于年鉴中农产品数据实际可得性,本文中农产品界定范围仅为粮食、鲜菜、食用植物油、猪肉、牛羊肉、禽类、鲜蛋、水产品、鲜奶、鲜瓜果等可食性农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