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并配合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实施的要求,财政部于2012年1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将于2013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部分,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关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提出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等;这些改革和创新之处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效率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满足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对于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财政管理工作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促进政府预算的公开化、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上述要求目标,事业单位必须具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真实的会计信息作为依据,然而,事业单位当前执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够真实有效地将事业单位的资产及各种资源状况进行反映和处理,难以满足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其能够可靠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行的状况。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现有的成本核算无法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反映。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中,重要的会计信息内容得不到充分反映,比如单位的成本费用、现金流、支付、经营性收入等。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缺乏可靠真实的依据,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 (三)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会计信息使用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步的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因此,除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之外,事业单位的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也必须包括在内。因此,传统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广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必须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创新之处 (一)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得到了重新界定 根据新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目的得以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我国对于会计目标的认识受到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影响较大,存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之争。我国会计界对于决策有用观认可度比较高,强调会计的决策功能。然而,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的决策功能得不到重视,会计只是以技术性方面的事项为重点,忽略了会计的决策功能,这与会计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制定会计目标时,结合了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不仅重视会计技术性的记账查账等事项,更强调了对会计的社会性事项的关注,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使得会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帮助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管理以及监督决策。同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数量、时间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进行了预测,这一会计制度的设计能够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作用。 (二)财政投入资金的核算得到了重点加强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规定。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新设了几个科目,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例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经营结余”以及“事业结余”等资产科目,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与收入能够形成一套清晰明确的账务处理流程。其次,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部门预算管理,从而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够精细化科学化。当事业单位收到财政专项资金的时候,应该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当事业单位发生支出时,相关的会计分录为: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期末,要将财政补助收入本期发生额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会计分录为:借: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贷: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期末,要将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会计分录为:借: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完成上述结转后,还要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要将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会计分录为:借:项目支出结转——XX项目,贷:财政补助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