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期保值在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献刚,江苏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盐城 224051。

原文出处:
理论与改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1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3]05-0103-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性决定价格趋于透明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不可逆转。同时,生产要素的价格正受到货币资本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影响,价格变化的范围和运动趋势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和预测,因此,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面临的价格风险不断加剧。企业通过套期保值能够锁定采购成本和销售价格,提升企业对风险的对冲能力,有效规避价格风险,为企业实现系统化、全方位的低成本竞争战略提供有力保证。所以,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来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

       一、套期保值的内涵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套期保值的基本原则是: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现货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交易之所以能够规避价格风险,达到保值的目的,是因为期货市场上存在一些可遵循的基本经济规律:一是在同一时空内,同种商品的期货价格变动与现货价格变动趋势和方向相同,即价格的趋同性;二是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期货交易的交割制度即将实施,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会无限的接近,即价格的收敛性。

       二、套期保值的适用对象

       根据期货市场买卖方向的不同,套期保值可以分为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两种交易方式。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结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特点,灵活采用适合自己企业生产特点的套保方式。本研究也主要针对制造业企业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进行分析,如表1。

      

       三、套期保值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以在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

       1.利用套期保值业务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的企业数量偏少

       根据沪深两大交易所2012年统计年鉴显示,在2494家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为1634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5.4%,而在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当中,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共有151家,其中,主板56家,中小企业板88家,创业板7家。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制造业企业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6.05%,占制造业总数的9.24%,这一数据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大型公司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率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期货行业本身的性质有关。从期货行业本身来看,期货专业性要求高,投资经验门槛高,市场主体的参与结构面临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双重考验。虽然很多现货企业也想参与套期保值,但对期货交易规则不熟悉、缺乏操作经验、企业期货人才匮乏等因素阻碍了企业进入期货市场。

       2.期货品种有限降低了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业务的积极性

       一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较多,如生产电缆的企业不仅需要铜,还需要铝和橡胶;生产饲料的企业,不仅需要豆粕,还需要玉米。但是企业在套保的过程中,往往只选取某一个品种参与套保,这从想利用套期保值来控制采购成本的企业来说,降低生产成本的愿望就大大打了折扣。经过研究参与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近几年的年报发现,同时开展多品种套保业务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只做一个品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本研究认为这与我国目前上市的期货品种少,企业可选的范围小有较大的关系。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较,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品种较少,覆盖面有限。据统计,美国共有1418个商品期货产品,其中在电子化交易平台挂牌的有120个。而截至目前,我国仅有31个商品期货品种和1个金融期货品种、300多个合约,虽然涵盖了农产品、基础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但仍然满足不了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那些在日常生产中使用量大而缺乏定价权的大宗商品,如铁矿石、动力煤、原油等,而且,现有的期货品种往往不能覆盖整个产业链,容易使参与套保企业规避风险的效果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套期保值的热情。

       3.现货企业对套期保值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避险意识

       从目前期货市场参与主体来看,在我国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的现货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这与现货企业对套期保值的本质认识不清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出现的所谓“套期保值”亏损事件对现货企业产生理念误导,像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都对现货企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货企业认为,期货市场风险太大,只要参与进去就会亏损惨重。事实上,这些企业并没有遵守“套保数量和现货相等、方向相反”的原则,不是过度套保就是直接投机,产生损失后就归因于“套期保值”。

       有数据显示:全球企业500强中有92%的公司利用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风险,美国普通公司金融衍生品的使用率也达到了64.9%。而在我国,2494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51家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参与较多的主要是大宗商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其中最主要的是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其目的多出于保价。此外,也有个别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参与期货交易。相比之下,那些使用原材料较多的公司,避险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对套期保值业务的参与程度较低。还有大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期货套期保值的本质意义,看到账面上的亏损就认为“投资”期货失败,从而不愿意参与套期保值。其实,衡量一个公司套期保值成功与否,不是看套期保值是获利还是亏损,而是看套期保值是否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经营目标,业绩持续、稳定增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