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研究农村青年与研究城市青年不同,青年与城市的关系反映了差异甚大的社会现实。近年的调查特别强调那些常常被遗忘却又显而易见的现象。 近几年关于青年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将青年作为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段时间,研究它在每一代人口中的关系,而不是把青年当作一个同一或特殊的人群。这些新的研究可以对城市青年及他们的生存空间环境和表现作出新的解释。正是从这一角度提出青年进入城市的问题,具体说就是他们独立地进入自己的住宅。面对到劳动年龄以后不断增加的困难,青年们延长了父母对他们的家庭支持。当他们离家步入社会后,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小,相反,父母对他们的支持与陪伴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进入成年后的住房成了原家庭介入的特殊领域,家庭给予他们宝贵的支持(如置家时的物质帮助、租房押金等),以使他们顺利步入租房者的行列。 ·大学区城市 从80年代末起,青年融入城市空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大学及大学生活方式的思考。人们注意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60年代建造的大规模的大学区远离城市,二是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新建大学区的问题越来越必要和迫切。面对这些问题,城市规划人士和研究人员推出了21世纪的大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改变把大学区当成附带物的形式。确实,这些计划与现实之间的和谐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青年学生在城市中心居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学生宿舍的匮乏,而且宿舍大多偏离市中心,住在城里父母的住房或自己单独住房就成为大学生们的主要居住方式。还不算那些每天打工的学生,这些学生同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较多地考虑获得收入,较少地全身心地扑在学业上。这一点也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的城市现象。 ·郊区青年与领土政策 近十年中,这些青年成了城市的新目标,他们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城市生活条件差的问题。出身于平民阶层和少数民族的学生不满意郊区的生存空间,同样,郊区的生存空间也造成了他们的贫困和与社会的隔绝。这些青年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或有着亲缘关系,或有着邻里关系,或世代都居住在某一地区,他们组成了同一命运的居民群体。另外,社会政策也不断地把他们固定在自己原有的圈子里,限制了他们向外辐射,融入社会的行动(如住房、职业教育、社会性活动)。青年们除了可以周期性地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从而走出他们的圈子以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社区活动。可以这样说,他们去了解市中心是一种“冲破围墙”的行动。 在80年代新的社会政策中,青年融入城市被视为社会融入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社区可以作为最佳宽松环境的城市区域,也可以是最能满足青年需要的地方区域。推动青年成为城市的积极参与者,将他们融入他们所在社区的社会发展,曾是政府机构考虑实施的原则之一。在这方面,把青少年尚未形成的团伙变成社区的协会组织,可以使新的“地方民主”,和伴随着革新与矛盾的社区公民意识得到发展。 ·被排斥的青年与城市 针对贫困青年的地方政策应与社会隔离进行斗争。社会隔离实际上是社会排斥的被领土化了的形式。城市也同样是社会排斥的另一种形式的舞台,即“脱离领土”,具体表现为“无固定住所者”。这一问题由于越来越多地涉及青年,所以变得更为重要。特别是这些无住所的青年成为新一代被剥夺的社会阶层。在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这类现象更多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同时也证明,在这些城市社会中,新的社会排斥出现得比我们观察到的法国更早,或成为法国的前车之鉴。 梁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