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是青少年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一切相关的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总则和基本立足点,它表现在对青少年教育的功效追求上,或者更具体地讲表现为青少年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定时期社会对青少年教育需要的反映,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一定时期内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否则将会引发诸多青少年教育问题,因此,我们认真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 在现代社会,衡量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是否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学生发展的独立性是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是否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青少年时期与人生的其它发展阶段相比,有着更大的特殊性,相应的教育策略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三是青少年教育的内容是否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教育培养人应具有超前意识,而这种意识正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按以上标准,我们剖析一下当代中国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首先,从理论上看,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与教育总的价值观同一,而没有其特殊性,当然,我们不否认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必须与教育总体的价值观相一致,但不能因为强调一致而否认其特殊性。目前,我们强调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些总的方向性要求在青少年时期应具体化为可操作性、可评性的培养目标,但这个问题一直无人探讨,从而,不但使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失去了其特殊性,而且事实上成了没有青少年教育价值观的局面。其次,从实际状况分析,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是单一的,落后的,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大多以追求升学为目标,把重点放在升学上,青少年接受教育是使各方面都能正常成长,但在升学模式的影响下,追求知识多少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大小成为评价教育功效的标准,从而放弃了向青少年传播社会知识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从而无法发挥青少年作为成长主体的主体意识。这样,对于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来讲,这种教育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自然会采取各种手段去逃避教育甚至对抗教育。为了替代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目前正广泛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由于教育体制没有转变,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实是困难的;二是素质教育理论很空泛,操作性不强,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替代应试教育;再次,从教育内容看,青少年教育没有反映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最显著的表现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自成体系,相互矛盾,相互抵触,无法形成青少年成长的合力,学校教育的内容没有反映社会发展变革的内容,更没有教育学生怎样认识社会,而社会影响则以其对社会发展变革的直接性、敏感性、无选择性对学校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从总体上讲,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的价值观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探索一种新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观势在必行。 基于青少年的特点,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和对教育发展史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认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价值观应该是“学会成长”。“学会成长”的主要含义是在充分发挥青少年自身成长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并使其掌握与成长相关的知识能力、方法,技巧,使青少年能较自觉主动地监控调节自己的成长目标,从而使个人的潜能水平和社会的期望目标达到和谐的统一。“学会成长”的内涵十分广泛,它包含了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理论的和社会的知识),如何发展能力、如何实现个性化、如何形成适应社会的技巧等等,其内涵之所以如此广泛,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成长并完成社会化是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而成长和社会化的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则是多方面的。同时,如何成长,是青少年最为关心也是最迫切希望找到的答案,然而,就其自身的能力而言,是无法自己独立地寻找到答案的,他们需要学习,他们需要教育者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象教他们获得学习的技巧一样,指导他们获得成长的技巧,因此,学会成长可以从方法论的高度催化教育者正确认识青少年的需要,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二 学会成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价值观命题。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传统注重学会做人观念的升华,又是中国当代社会变革与发展对青少年教育的新要求。一方面,它合理地继承了中国教育传统中精华的要素,保持了中国教育传统的延续性,使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将青少年的成长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沃土之中;另一方面,它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立足于当代的新人才观,将青少年的成长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和方向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成为“现代人”。 中国传统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儒家的青少年教育观点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集中体现在“四书”、“五经”之中,其中跨越时代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核心价值(The Core Values)就在于教会人如何做人,这是中国教育传统永恒的主题。关于如何做人,儒家有一套系统的思想,首先做人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或境界的问题,儒家的教育目标有善人、仁者、君子、贤人、圣人等,其中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成长目标是君子,孔子曾说:“圣,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其次,以“仁”为度人行动的准则,“仁”原意为“亲亲”,亲子之爱,孝悌等等,后来引伸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一种高尚的品德,它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中华文明的演化具有重大的贡献;再次,关于如何锻炼人的个性,实现自我成长,儒学有一套方法,其中心思想是“克已复礼”。同时,儒家对个人成长的人格规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有: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物物相依的群体精神,洁身自好的廉洁精神、学而时习之的治学精神,应该说儒学对个体成长的人格规范是较为全面的,而且将个性修养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了。当然,作为传统,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儒家思想毕竟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了,但是,其“学会做人”的观念却始终是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当代社会,我们提倡青少年要“学会成长”是继承了“学会做人”观念的合理内核,在新的时代赋予它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