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深层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为了确切地了解我国青年的信仰状况,1995年上半年,我们以北京为重点,以上海、浙江等地为参照,进行了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问卷回收1767份,有效回收率为80.3%。问卷内容共分10项,38问,涉及基础变量215个。问卷采取整群抽样,调查对象涉及中学生、大学生、工人、教师、科技人员、干部、个体户等多方面人员。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在35岁以下。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大量的个案调查。 信仰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了意识、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的多层次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因此,本次调查不仅有青年信仰的观念层面,而且从知识层、心理层、行为层等多个层面入手。青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是青年信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观念理论要成为大多数人的信仰,都必须是具体化的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感觉、接受的东西。社会成员对社会中坚的信任程度,反映他们对社会中坚所坚持的理论观念即对信仰对象的信仰程度。因此,调查中,我们把青年对“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方针的态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考察,并把它与青年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看成是一个内容。现将本次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综述如下: 中国青年不存在大面积信仰危机 由于认为信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我们的测试也是多层次、多项内容的。当统计结果显示40%的人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而另有36%的人回答不太信,15%的人回答不知道时,我们不能立即下结论说我国青年中存在严重的信仰危机。因为它只是青年信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共产主义之外,还有其它信仰内容,它们是一个整体。例如,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人占了50%以上,选择科学、真理、自由、人类前途光明的占了24%,加起来占了74%以上。 由于认为信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追究一部分人中存在狭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时,我们同时参考了青年注重科学和理性的统计结果,在追究广义信仰危机的虚假性时,我们参考了表明我国青年心态平稳的统计结果,从而提出了狭义信仰危机可能来自于青年追求对信仰问题的理性把握,从而相对降低了感性成分所造成的落差的思想,并由此推出了部分青年信仰走向中的内容。 我国青年的信仰模式及其结构 是否存在着一个中国式的信仰模式?它的结构是怎样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确实存在着一个中国式的信仰模式,它结构独特,特征鲜明,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我国青年信仰结构的基本特征是:集中性与多极性并存,统一性与多元性并存。 集中性指青年选择的信仰内容集中指向三大主题:第一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经济、改革开放,这是具体的信仰。以这个主题为中心的信仰答案约占50%。第二主题是科学、真理、自由、人类前途光明,这是比较抽象的信仰。围绕这个主题的答案约占24%。第三主题是自己。以这类主题为中心的答案约占34%。在三大主题之外,其它内容所占的份额很少。如基督教占了4%,佛教占了7%,伊斯兰教占了2%,钱占了17%,说不清占7%,其它占6%。 多极性是指围绕着上述三大主题,问卷答案中又显示了惊人的多极现象。每份答案都有鲜明的个性,几乎是一人一种答案,极少雷同。有的呈现出三大主题的交融,有的又呈现出不同信仰的对立。例如,有的青年既信马克思主义又信伊斯兰教,有的青年信科学又信宗教,信钱、信自由又信自己,答案多种多样,复杂交错,很难分类排队。这表明,我国青年的信仰是呈多极化结构的。 统一性是指青年信仰选择的一致性。大多数青年(72%)认为,“共同的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保障”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有76%的青年认为,“应该允许多种价值观存在”是正确的。在卷面上我们很少看到单项选择,几乎都是多元选择,既要求有共同的信仰,又坚持多元选择。这种矛盾性构成了当代青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进行信仰方面的协调和引导的客观基础。 集中与多极,统一与多元,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信仰结构的基本特征。 我国青年的信仰在整体上具有鲜明的特征: 1.理性成份已占据了压倒的优势。调查结果表明,非理性主义对中国青年的影响被人们夸大了。在信仰的世界里,中国并非在经历一个由理性走向非理性的过程,恰恰相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理性信仰代替非理性信仰而占据统治地位的过程,迷信、盲从、盲目信仰越来越没有地位。59%的青年认为,“人生如梦,只须跟着感觉走”是不正确的;72%的人认为,“一个不重视理性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的观点是正确的;80%的青年喜欢读书;68%的青年“想控制自己的欲望”;58%的青年认为,“希望不想将来的事,只享受现在”这种情况不符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