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中,邓小平同志的青年人才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并成为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邓小平同志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才理论,结合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人才的重要性,青年人才的选拔标准和方法及人才成长的条件,人才使用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人才思想,是我们培养使用管理跨世纪人才的光辉指针。 一、战略上确立青年人才的地位 邓小平对青年人才价值的认识有着全新的角度和深刻的见解。他不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强调培养接班人的突出地位,而且着眼于从我们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阐述选好、带好接班人是个战略问题。他认为: 人才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年富力强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更为匮乏。为此他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不是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 人才是关系到四化建设成败的大问题。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1984年小平同志又把总路线解释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然后再花三十至五十年艰苦奋斗,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要发展,四化要实现,一靠改革,二靠人才。 人才是一个事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小平同志把选拔青年干部看作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问题。他说:“如果接班人的问题选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可能出现曲折。”他还教育全党要实现干部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及学生人民要“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是我们党的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人才是事关未来大局的问题。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经济建设的腾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以及军队的建设和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需要人才。只有选好了人才也就是选好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小平同志基于对人才的战略思考,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正确地选择接班人这是一个庄严的职责,让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第一线,老同志当好他们的参谋,支持他们的工作,老同志第一位的责任就是选好接班人,这是保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同时他还严肃地指出:建立一支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搞,让老年人病人拖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 人才的战略问题确立后,就要靠组织路线去保证实施,这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又一突破。因此他还策略地谈到:“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称党的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称的人,或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是不一样的。”小平同志把人才问题提到组织路线高度来认识的思想表明,中国的稳定,现代化的实现,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有保证。 二、政治上对青年人才予以信任 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将两个尊重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紧密相联,做为对待知识分子的一项基本政策,这是小平同志青年人才思想的显著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正面临着艰巨的建设任务,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那些不善于团结知识分子,用生硬的态度对待知识分子的人。他说:“不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在科学文化工作中不适当地干预那些不应当干预的事务的缺点必须克服。”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正确,才涌现出一大批励精图治、勇攀科学高峰的知识分子,在科学领域里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大大缩短了中国科技事业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从六十年代初始,特别是“文革”十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迫害,青年知识分子也受到限制,积极性受到挫伤。邓小平从“文革”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教训中体会到:人才是实践现代化的关键和保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文革”的一大错误就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1977年,他首次提出“一定要在全党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1984年又一次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小平同志认为首先要在政治上尊重他们,把人才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要从思想感情上尊重他们,把人才当作“国宝”、“财富”、“宝贵资本”;要从精神上尊重他们,对学术评价、业务考核、成果鉴定等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广泛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 三、拓宽渠道培养青年人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因而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关于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包含着对教育战线造就人才的一种新认识和新标准,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