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日本政治生活领域新右翼思潮重新抬头,而青年新右翼潮则最引人注目。联系半个世纪前日本给亚太各国造成惨痛灾难的历史教训,人们不能不对其每一步动态保持关注。 一、冷战时期的历史进程 青年新右翼思潮不是90年代骤然出现的政治现象。战后以来,它始终伴随着日本的政治发展进程,构成难以摆脱的社会政治问题,只不过,在冷战期间,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青年新右翼思潮的社会影响不如今天那么严重而已。 众所周知,右翼青年的狂热行为曾是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推动力。不仅青年军官发动的多次政变加速了日本对外侵略的步伐,而且青年理论家如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的理论也对整个日本社会的右翼化起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民主化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就是整肃以青年为主体的大量右翼组织和右翼分子,1945-1949年间,被取缔的团体多达233个,较为有效地遏制了右翼势力的活动。 战后初期对青年右翼思潮大规模整肃的结果,是日本青年的政治倾向向左翼靠拢,其中青年学生成为一支最典型的民主力量。但是右翼思想在部分青年中并未彻底失去市场,40年代后半期,一批青年右翼团体,如“日本反共联盟大鹤青年部”、“新日本青年党”等团体重新在反共或民族主义的旗号下组建,并开展了一些反共性质的暴力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48年7月19日,大鹤青年部成员古贺一郎等人用炸弹炸伤日共主席德田球一的事件。由于受占领军政府的严厉打击和社会的普遍谴责,50年代以前青年右翼思潮的市场很小,大多数组织或因被取缔或因成员不足而寿命短暂。 1951年9月,对日和会召开,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军事管制,国家权力交接,青年的新右翼思潮得以借机公开复活,在50年代初掀起了战后第一次高潮。旧金山会议后仅1个月,公开的右翼团体就达到540个,其中绝大多数以青年为主体或者本身即是青年团体。这些团体的共同目标,都是要恢复昔日日本的“辉煌”,拒不承认侵略和现行宪法的进步意义。如一激进右翼青年组织“国土资源开发青年队”的主张则是“还日本以东洋真面目”。1952年9月19日,“殉国青年队”队长丰田一夫等15人殴打前往北京出席亚太和会的代表;1953年3月12日,“大日本爱国党”成员田中美正企图刺杀共产党议员石桥湛三等暴力事件是这一时期青年新右翼的典型活动。 1958-1960年间,青年新右翼思潮出现第二次高潮。青年新右翼作为一支保守的政治力量出现于社会政治舞台,首次显示其巨大的破坏性能量。1958年,在日本教育界掀起的“反勤务评定”运动中,右翼青年进行了多次暴力活动,最大一次曾造成重伤30人、轻伤100余人的流血事件;1958年底至1960年中“日美安全条约”修订谈判期间,面临社会党等左翼团体组织的全国性反修改运动,新右翼青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破坏活动,其中仅造成流血事件的就有1959年7月“师魂同志会”成员殴打社会党众议员赤松勇;1960年3月“松叶会”成员冲砸《每日新闻社》;6月“护国青年队”50余人乘卡车冲压游行队伍;10月“全亚洲反共青年联盟”成员山口矢二刺杀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等。特别严重的是6月15日在东京10万人举行的反日美安全条约大请愿时,新右翼团体组织了3万余青年进行破坏,造成东京大学学生桦美智子被轧死,550余人被殴打致伤的“六·一五惨案”。 进入60年代,新左派运动兴起,并在10余年时间中成为日本青年的主流政治思潮。青年的新右翼思潮进入了一个长达20年的沉潜期。 1982年,中曾根出任日本首相后,在提出“走向政治大国”目标的同时宣称要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以新的眼光重新认识以往的基本制度和结构”。此时,青年新右翼思潮进入战后第三个高潮期。到80年代末期,进入警方资料的右翼团体多达近900个,骨干成员12万多,其中仅东京地区就有350个团体和8万名骨干,2万多右翼激进青年被列为警方的“戒备对象”。整个80年代期间,新右翼青年活动十分频繁,矛头指向其感到不满的各种政治问题,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对“不敬天皇者”实施暴力。如1984年7月,“统一战线义勇军”因一杂志刊登东乡键所画对天皇不敬的画像而袭击该杂志事务所和画家本人;《朝日新闻》因影射天皇负有战争罪而多次受到枪击等;否认侵略战争,支持修改宪法和教科书,1982年和1987年,铃木首相和中曾根首相均因在修改教科书问题上对外让步而官邸遭到袭击;反对战后被新右翼视为“Y.P体制”(Y指雅尔塔协定,P指波茨坦公告)的战后政治体制,积极开展反美、反苏和反华等排外活动。1988年3月,“打倒Y.P体制青年同盟”3名成员驾驶满载汽油的卡车冲击首相官邸并散发“打倒战后体制”的大量传单;1981年、1983年、1986年,美国和苏联驻日使馆先后多次遭到右翼青年的袭击;1985年8至9月间,中国大使馆亦因中国反对中曾根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而多次受到右翼青年团体骚扰。80年代青年新右翼思潮的种种活动,成为其90年代发展的前奏。 二、90年代的取向和特点 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青年新右翼思潮获得了战后发展新的动力。这主要包括:第一,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的瓦解和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在新右翼青年看来,这无疑是一个扩大势力的契机。同时,近年来西方社会青年新右翼思潮急剧发展,也为日本的活动提供了借鉴和外部呼应。第二,日本社会在一部分人中的右翼化趋向日渐明显。他们主张恢复天皇权威、否定侵略、修改宪法等。新的社会现实,不仅使青年新右翼活动的社会障碍逐渐减少,而且其活动的方向感和目标感更为明显,潜在的活动能量更强。第三,民族优秀论和文化独特论观念广为传播。按新闻记者石冢正彦的说法,“日本人对自身优越感的信念,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根深蒂固”。这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为青年新右翼片面理解,从而为其思潮提供了观念定位依据和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