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青年的活动离不开社会化大范畴,社会对青年价值的考察及规定,应以青年社会化为座标。传统青年观由于缺失了对青年现实价值的褒扬而捉襟见肘。毛泽东确认青年的现实地位,把发挥青年现实价值作为其青年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和革命性。但由于多种因素,其青年观不免有片面性。邓小平对毛泽东青年观有扬弃、继承、创新、发展。他强调青年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的统一,青年价值和其他社会群体价值的统一,青年价值发挥和青年价值把握的统一,从而其理论具有理性、务实、辩证的特点。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过程。社会必须准备接纳新的力量;青年则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从广义而言,青年的一切活动,均离不开社会化大范畴。但问题是,在实现社会化过程中,青年到底起着何种作用?社会又该如何接受、整合、消化这股汹汹而来的新生力量?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青年观的本质——社会对青年价值的考察及其规定,是青年价值观和青年教育观的有机统一。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青年观对青年价值的肯定仅仅局限在未来意义上——青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所以保证青年沿着社会既定的目标定向延伸是教育的唯一鹄的。很难否认传统青年观的合理性,但它至少忽视了精力、体力均臻顶峰,具有生命力的青年发挥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因而,要想得到极欲入世的青年的认同,抚平因青年躁动而引起的社会痉挛,是非常困难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力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杠杆,青年群体的崛起,已成事实。基于此,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青年观,比较两者的同异,找到“真理自身的尺度”,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的青年价值观 (一)关于青年价值判断 毛泽东所生活的时代,恰值社会风云激荡,新旧体制交锋激烈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经历了空前的大分化、大改组,各种势力互争雄长,角逐沙场,形势异常奇诡。因此,如何在风云变化的时势中把握自己,已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就必须要求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现实能量。从当时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而言,判定个体的社会地位,重要的是考察其现实能量的大小,而不在其未来走向。社会主义时期,制度始建,百废待举,内政和外交都要求国家迅速富强。显然,新制度的存在与否,仅靠经验无济于事,因而,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向创造力倾斜。 基于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了传统青年价值观的不足,他开始构筑其独特的青年价值观。 其一,确认青年的价值具有双重性特征,它是未来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有机统一。首先,青年是社会群体,它凭藉其特有的生理和心理优势,以其独特的行为影响制动着整个社会,从而具有现实价值。同时,青年又是特指的年龄群体,它的必然流向是成年,具有把持未来社会的可能性,于是又具有未来价值。1957年,毛泽东那段著名的论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①即是对青年这种价值双重性特征的本质认定。 其二,确认青年是现实世界的主体之一。这是毛泽东青年价值判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由于青年“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②因此,“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③又认为:“聪明人往往出在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而且年轻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④在1958年的一份总结中,毛泽东干脆写道:“世界主要是他们的。”⑤ 对青年现实价值作如此判断,的确具有巨大的革命性意义,它表明了青年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社会对青年的影响和制约是无可置疑的,社会是青年的大舞台。但同时,青年的参与和创造行为也反作用于社会。从文化生成角度看,青年群体的意识是流动的,向外开放的,其文化视野几乎本能地延伸到时代的最前沿,并急切地想超越历史和传统,从而孕育着新的青年文化。而这种青年文化恰恰成为社会新文化的母体。从社会物质建设层面观照,青年本身的优势已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时代的迈进,这种青年期的优势益发明显。毛泽东的青年价值判断不仅突破了传统青年价值判断中对青年现实能量的忽视,而且从社会主体的高度来评述青年价值,这符合青年的本质。同时,以青年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毛泽东构筑其青年教育观,使其教育观符合了青年的参与欲求,从而得到青年的认同。 但是,在论证青年的现实价值时,毛泽东常把青年人和老年人对立起来(在前期,他还强调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团结,但随着左倾思想的发展,这种观点发生了变化)。他认为:“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⑥越到晚年,他越强调青年人可以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理论的逻辑发展,必然导致对青年现实价值的无限拔高。它成为毛泽东发动“红卫兵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